(相关资料图)
如何让一台毕业大戏不再是剧场“一日游”作品?如何用专业团队的力量帮助年轻人在舞台上实现崭新的创意理念?在沪热演的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或许能带来一些思考。日前,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19级戏曲导演专业毕业生协同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联合创作的作品,举办了创作研讨会,业内外大咖各抒己见,探讨院校共同探索沪剧的更多可能。
《假如我是状元郎》以蒲松龄《姊妹易嫁》为蓝本,借鉴吕剧《姊妹易嫁》进行二度创作,得到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支持。这原本是上戏19级戏曲导演专业一台毕业戏,但班主任吴汶聪不甘心“简单操作”,面对这群每天脑子里都会冒出些新鲜念头的孩子,她始终在思考如何将他们留在这方舞台。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找到了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而后者刚刚带着宝山沪剧团排演了沪语话剧《雷雨》。
两个不安于现状,想要为沪剧以及沪剧接班人开拓更多可能性的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吴汶聪带领学生走入华雯率领的宝山沪剧团。年轻导演与专业演员相互磨合,紧抓“创新”“现代”等元素,重新编排与演绎经典传统剧本,吸收其他剧种以及话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养分,年轻导演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学习积累如何与演员沟通交流。而成熟的演员也被年轻人的“不设限”激发更多灵感。
《假如我是状元郎》前后修改了约17个不同版本,吴汶聪说:“宝山沪剧团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沪剧团,我们00后的学生有很多无厘头想法,主演不墨守成规,尽可能帮助学生在舞台上实现创意。”作为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提携”这个“状元郎”,她在朋友圈吆喝,还把戏票送到专家手里,邀请了很多和创作者同龄的孩子:“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看沪剧,他们脑海中没有既定印象,所以特别能接受那些天马行空的表达。”
《假如我是状元郎》的成功让华雯很是欣慰,从带着宝山沪剧团首度推出沪语话剧《雷雨》,到扶持年轻学生创排《假如我是状元郎》,她始终在不断尝试,想要为沪剧未来寻一条路。研讨会上,华雯说道:“与其说我帮了上戏学生一个忙,不如说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让青年演员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创剧目,让地方戏舞台有了实验性剧目。未来的戏剧舞台是他们的,哪怕是试错,我也要支持。只有不断试,我们才会有明天。”
与会专家也对“状元郎”给予肯定。上戏教授张仲年表示:“这台古装戏非常新颖,融入很多现代元素,背景抽象但是很有味道。”太嗨强调,这是文教结合成功案例,教学与创作生产的双赢,人才培养和市场效应的双赢。上戏教授郭宇则表示,学生与剧团合作完成一个可公演、可卖票的剧目,对双方都是鼓励和鞭策,有利于改变导演系学生只能排片段的窘境,“对于学生建立大戏概念,掌握未来生存本领,非常重要。”(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