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速递!新能源助推中国汽车加速驶入海外 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2-08-19 15:31:21

中国车企出海,正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近日,以比亚迪、长城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品牌,正在加速出击海外,接连布局多区域。

日前,继宣布进入日本、瑞典、德国汽车市场后,比亚迪携手RVER Automotive在曼谷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泰国乘用车市场。

无独有偶,长城汽车日前宣布与汽车零售商英之杰集团正式成为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右舵车市场。此前,长城新能源汽车欧拉右舵车已成功在泰国市场展开布局。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在海外受到欢迎。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品牌陆续进入欧洲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 10%。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强劲势头,也在影响着人才的流动方向。职场社区平台脉脉CEO林凡日前表示,硬技术周期来临,互联网逐渐成为传统产业,人才从互联网流向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黄金产业。

01为什么要出海?

国内车企为什么一直热衷于出海?这与海外市场的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来,荷兰、德国、挪威等国家陆续启动“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扶持力度。例如,德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最高可享受9000欧元的补贴;法国也曾宣布出资80亿欧元重振汽车产业,购买电动汽车的个人最多可获7000欧元补贴;挪威则是对纯电动汽车购买者免征购置税和进口税,准许消费者免缴25%的增值税,并给予路权等配套政策支持。政策加持之下,国内新能源车企加速了“出海”步伐。

其实,除了各国陆续推出的电动化政策外,国内日益“内卷”的竞争环境,也是新能源品牌开辟新市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市场增速步入缓慢甚至有所下滑的态势,竞争激烈,国内车企自然希望开拓海外市场。其实不只国内车企,一些合资车企原先在中国建厂也只是瞄准国内市场,如今也在考虑开拓海外市场。”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

日前,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7月乘用车销售情况,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7%。这意味着,消费者意愿的提升和资源向头部的倾斜,加剧了竞争局面,也间接导致了车企利润微薄,很多车企的盈利状况堪忧。尤其是对于产能不足、体量尚不足以实现规模化的品牌来说,盈利更加艰难。

海外政策加持、国内市场内卷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加速出海,正成为国内新能源品牌争相加码的第二增长曲线。

02车企花式出海

锚定海外市场,是国内新能源品牌们一致的选择,但选择了不一样的打法。

在多个国家“开花”的比亚迪,技术实力是亮点,其推出的元PLUS、海豚和海豹,都是来自e平台3.0的车型,这是比亚迪目前最先进的电动车平台,集合了当前品牌最先进的技术。

新势力“蔚小岚”(蔚来、小鹏、岚图),依然是通过直营模式吸粉,通过一系列定制服务打开市场。长城汽车则是覆盖燃油、电动全面出海,选择了“燃油X低势能,电动X高势能”的出海策略,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国内车企加快开拓海外版图,身处赛道中的职场人也迎来了新机遇。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求职者关于车企海外的offer帖层出不穷:有网友尝试寻找相关岗位机会,也有网友收到车企海外业务的Offer,向“老司机”咨询岗位未来发展、工作环境等因素。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赛道也吸引了不少跨界者的关注,脉脉2021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启示录》显示,蔚来、比亚迪、理想凭借可观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潜力,受到许多互联网中高端人次关注。

无论是从出海动作,还是职场人向新能源汽车大迁徙的动向来看,国内新能源品牌正呈现一副繁荣的景象。

03站稳脚跟不易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前6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达121.8万辆,接近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日本;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不可置否的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热闹的表象,身处其中的汽车从业者对国内车企加注投入海外市场表示忧心。在脉脉汽车同行交流圈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国际主流汽车品牌,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产品力、品牌力、技术等维度仍有较大的差距。

出海开辟新市场,对车企们来说是机遇,但过程中也会伴随不少曲折。例如对于当地法规、市场偏好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之前在海外主要走中低端路线,依靠性价比作为主要竞争力。中国汽车被贴上了“廉价品”的标签,如何打破国外市场的过往认知,新能源品牌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即使是杀入海外市场的“蔚小岚”,目前来看,销量都不高,要获得市场认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在出海路上出奇制胜?国内新能源品牌需要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无论是产品和技术、供应链运维,还是渠道和服务、品牌和营销能力都需要加强。

这一众有着中国血统的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各展所长,共同讲述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故事。但是,要讲好故事,需要各品牌抱团前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控主动权。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