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半产能被充分利用 汽车业警惕产能过剩
广州日报| 2022-03-31 16:16:13

在新能源车销售火热持续成为市场焦点之际,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却被屡屡“点名”。据新华社报道,日举办的2022中国电动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表态:“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布点。”

一边是原材料涨价供应链紧张,消费者排队等车;一边是汽车产能被闲置,车市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业内人士分析,解决中国汽车市场供应链消费层面和生产制造层面矛盾,盘活现有整车制造产能,成为汽车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虽然——

只有约一半产能被充分利用

据新华社报道,林念修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未来将鼓励引导重点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对此,有业内人士解读,汽车业应“清醒认识到汽车市场容量,警惕造车产能过剩”。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其中3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20%。数据清晰表明:车企产能利用率不均衡现象明显。一家日系合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旺季”时生产线处于超负荷运作,工厂更是三班制,有时休息日还得调休加班。以广汽丰田为例,2021年之前,其南沙三条整车生产线年设计产能为60万辆,但仅2020年全年却生产了76万辆新车,产能利用率高达127%。相对地,北汽、神龙汽车等销量较低的车企则出现大量产能闲置的情况。一边是销量规模大的头部车企(尤其新能源汽车)产能不足,一边则是销量低迷甚至已被市场边缘化的小规模车企,大量产能被闲置。数据显示,只有头部11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于100%,其中包括特斯拉等4家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顾志军表示,纯电车造车门槛相对较低,再加上一些地方规划不甚合理,造成一定的产能错配。

然而——

还有一大批车企在扩建

尽管产能利用率还不高,但车企们依然制定了宏大的发展目标。记者留意到,车企们从去年起陆续制定了自己未来五年的年度销量目标。如果将国内主流车企已明确公布的2025年销量目标简单相加,就已经超过3700万辆,再算上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等新势力,甚至再算上小米、恒驰等“新新势力”,2025年汽车总销量突破400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而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在乘用车产能总体过剩的情况下,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且目前在建产能大部分是供给新能源乘用车使用的。

乘联会指出,虽然传统汽车企业的现有产能部分也可共线生产新能源汽车,但多数企业选择新建工厂而不是利用既有产能。据公开消息,2022年投产的新建项目不少,如一汽红旗、一汽丰田各有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光束汽车的16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广汽丰田投产的第五条生产线等。还有特斯拉、一汽奥迪、广汽埃安、小米汽车等多家车企的新工厂在未来几年陆续投产。

据赛迪研究院相关统计,在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销量超过350万辆。然而,即便销量如此急涨,其整体产能利用率也不超过20%。如果加上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车规划项目落地,新能源车产能利用率将可能更低。

其实——

产能应向优势区域、高品质领域集中

在新能源汽车造车浪潮中,以失败退出告终的企业年并不少见,不乏如前途汽车、陆地方舟、拜腾汽车等已经获得了生产资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这些项目的“烂尾”,也给业内敲响了警钟。顾志军估算,“至少有一半的新建新能源汽车项目,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也缺少发展资金、融资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工信部、发改委均释放了“整改”方向。简单来看,三个趋势引人关注:第一是“区域集中”,引导产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利用充分的地区和主体聚集,如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第二是“高智(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高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第三则是“供应链”,围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核心技术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所以——

闲置产能待“盘活”,未来产能需“严控”

产能空置如何破解?顾志军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车销量将持续向好。在产能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解决办法就是把闲置的产能转让给有需求的车企,一方面能提升转让方的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购买方只需通过简单改建,就能以较低成本扩充产能。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建议,应对已建新建项目进行分类指导,“清理一批”“重组一批”“做强一批”,引导资源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大企业、大项目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记者留意到,已有企业主动“割肉”来盘活资产。如去年北京现代将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转卖给了理想汽车,理想汽车将该厂改建为智能制造工厂,沿用率达60%。高合汽车则使用了东风悦达起亚的第一工厂。神龙汽车的武汉工厂、成都工厂去年对第三方开放,购买方是东风本田,后者将利用该工厂提高电动汽车产能。

而已经被市场边缘化的众泰汽车、力帆汽车、北汽银翔、猎豹汽车等企业,其闲置工厂也被其他企业收购。去年年底,长城汽车接盘众泰临沂工厂。

在政策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也进行了指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0%左右。该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促进优胜劣汰”。

“新能源汽车一定要走这条(主体集中、区域集聚)道路,不能太分散。所以我们鼓励一个重点企业要在一个地方达到一定规模再建第二个点,并且全国要统筹布局,不能遍地开花。”林念修在百人会上强调。

(记者:邓莉)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