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节能减排任务紧迫 引入“碳交易”应提上日程
中国汽车报 | 2021-09-01 14:27:25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鸣锣开市”。虽然商用车行业还未正式纳入“碳交易”市场,但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商用车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业内对于行业接入碳交易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

商用车节能减排任务紧迫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我国就相继启动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以及福建八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8年的试点经验积累,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以及配额分配、交易制度等方面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促进试点省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探索达峰路径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下,虽然汽车行业尚未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中,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减碳”工作。尤其对于商用车行业而言,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显示,汽车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占比均超过90%。其中,道路运输占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4.1%。

“商用车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尤其是重型运输车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大。”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如是说。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92亿辆,其中,载货类商用汽车保有量约3000万辆,虽然仅占汽车总量的11%,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却高达50%以上。随着商用车销量的持续提升,一场“减碳”和“降碳”的战役正在产业链上下游打响。对于商用车而言,有序推进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引入“碳交易”应提上日程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节能及新能源商用车已是大势所趋。而想要加快商用车“脱碳”进程,自然离不开奖惩机制的推动。

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福田汽车集团业务副总裁秦志东表示,目前商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正在研讨中,主管部门将参照乘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对商用车企业提出积分比例要求,同时节能车辆也会纳入鼓励范围。

事实上,2018年,工信部就曾召集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生产企业共同探讨商用车“双积分”政策。但由于商用车市场情况复杂,导致该政策迟迟没有推行。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商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正在制定之中,或在不久的将来落地实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对于商用车行业而言,无论是从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政策角度出发,还是从财政补贴退出、降低碳排放等多重现实问题考虑,制定科学合理、具备操作的商用车“双积分”管理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范永军看来,“双积分”政策与“碳交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核算机制、交易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来看,“双积分”政策难以实现全面公,测算体系也不够科学合理,推行商用车“双积分”政策,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也更大。而已经开启的“碳交易”市场则更像是证券市场,商用车行业以定制化的期货产品形式接入市场,交易规模体量和价格信息更加透明,供需变化也由市场来调节。相较之下,“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更为公。此外,一旦“碳交易”市场活跃起来,车企不仅能从中获益,还会吸引更多资本的加入。因此,在应对“脱碳”的变革浪潮中,商用车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的可能较大,商用车企业也可以尝试准备相应的“碳交易”产品。

“无论是实施‘双积分’政策,还是纳入‘碳交易’市场,对于商用车领域来说难度都不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表示,由于国内产业现状以及税收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行业并未推行碳排放税收机制,而是采用“双积分”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制约。不过,现行的“双积分”管理办法仅聚焦在车辆认证环节,企业更多关注发动机以及整车的优化,并未涉及到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而“碳交易”机制是为了促进产业整体降低碳排放,商用车接入“碳交易”市场后,能够更精确地衡量车辆使用环节的能耗和排放水,进一步激励商用车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不断向上。

江苏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厉建则认为,“双积分”政策是“碳交易”的前奏或“试验田”。如果未来汽车企业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还需推动与“双积分”政策的协同发展,以有效引导汽车行业重视碳排放、降低碳排放。

引入“碳交易”机制需建立明确的交易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汽集团高级工程师周福庚提出建议,加快开展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系统研究工作并适时引入碳交易。他表示,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尚未真正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其原因在于,一是还没有建立公正、公、公开的价格体系;二是“碳交易”市场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监管;三是“碳交易”市场波动较大,还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汽车及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体系没有建立,顶层设计、配额分配、技术支撑、能耗统计以及工作协调等方面有待完善。

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汽车行业引入“碳交易”机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关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咨询师宋旻也表示,目前我国“碳交易”方式主要是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补充的双轨体系。其中,以强制的配额(CEA)交易市场为主导市场,但至今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与抵扣机制尚未明确,而且汽车企业参与碳交易时需要有明确的交易规则、定价体系,以及如何应对价格波动,这种复杂程度并不亚于证券市场。

“尤其是商用车领域,车型分类复杂、品种繁多,不同车型在用途、使用场景以及尾气排放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制定碳交易规则不能‘一刀切’,应因‘车’制宜。”姚春德说道。

目前来看,商用车低碳化势不可挡,如果接入“碳交易”市场,商用车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压力和挑战。在业内专家刘畅看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加快新能源化转型,开发多元化动力,在传统燃油车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减少车辆尾气排放。除了优化产品外,商用车节能减排工作还要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端以及售后端等各个环节聚焦。不容忽视的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商用车行业应科学部署碳减排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切勿走“过场式减碳”的老路。(李亚楠)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