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首都东北的密云区有“京师锁钥”之称。该区三面群山环绕,古长城绵延在峰峦之上;宛如碧玉镶嵌在峻岭间,密云水库坐落于区域中央。50年来的退耕搬迁保水路,作为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区不只有净水净土,更寻求着生态与富民的双赢。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实验性的林下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创新加工,以及嫁接文旅的特色产业,都围绕着碧波万顷闪烁光彩。
智能“保水”394个摄像头全覆盖
自4月30日起为期一个月,潮白河生态补水实现了北京市境内全流域有水全河道有水,同时回补地下水,藏水于地。润物无声,密云水库滋养着京华。
公开资料显示,密云水库坐落在密云区中部燕山脚下,距离北京市区80公里。主要水源为发源于河北省的潮河、白河。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北京最主要的地表饮用水源。
在眼下所见的一汪碧水之前,水泥厂、化工厂、游乐场等曾经都在此处发挥光热。自1999年密云被定为“首都水源区”之后,相关企业关停退出。十年后密云被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水成为首要政治责任。2015年南水入库,密云水库担当起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和调蓄南水北调来水的任务。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今年,为进一步提升“保水”的科技含量,有394个摄像头覆盖密云水库,搭建起全新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此次安装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广播对讲两个应用系统,通信和供电两个底网以及一个综合管控平台,并设置了1个总控中心和8个分平台,是密云水库重要的保水科技设施。” 据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宇兴评介绍,密云水库最大水域面积188平方公里,驾驶执法船巡视一遍需要2个小时以上。如果接到举报违法钓鱼、非法捕捞、破坏围网等情况,很难马上到达现场取证。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借助390余个摄像头,可以实现对水库周边的监控全覆盖。”宇兴评说,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智能识别、库区防火、广播、警告劝离、违法取证等功能,当出现破坏库区环境的可疑对象时,总控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把情况反馈给8个分平台,与区公安分局图像中心实现联网,提高处置违法行为的效率。
这394个摄像头主要安装在以前重要的钓鱼位置、进出水库卡口、近水的村庄和单位、围网周边的重要道路等,具备“喊话”功能和人脸识别、车牌号识别等技术。其中,位于库中制高点的荞庄岛和山安口安装了2个360度全景摄像机,并应用了热成像技术,监测范围可覆盖方圆5公里,不仅阴雨、雾霾天气可以感应到库面上的活动,就连夜间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据悉,该系统试运行至今,已发现违法行为并立案近80起。
林下种植增加农产品多样供给
严守一捧净水背后,是密云地区长达50年的退耕搬迁的保水历程。说不尽的是当地村民的乡愁与奉献情怀。
据密云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修建和保护水库,自1958年至2003年,密云进行了大规模搬迁三次,小规模搬迁七次,共搬迁村庄102个,移民16010户,迁出人口69346人。修建水库占用大量耕地,曾使得密云由一个种粮大县变为缺粮县。改善村民低收入,保水与富民“两不误”,成为密云长期面对的难题。
锥峰山脚下、清水河畔的苍术会村给出了一份脱低转型的答卷。沿村中行走时可以看到,大片果树、栗子树林下隐藏着排列整齐的木耳菌棒,河水浇灌下,新鲜木耳悄然生长。据苍术会村党支部书记蔺占军介绍,2016年苍术会村被定为低收入村,全村低收入户348户,699人;2018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苍术会村依托地域优势,结合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特点开始实验性的种植林下木耳。
“苍术会村有大量的栗子树,栗子树喜光,耐旱耐寒,能在空气干燥而土壤较为潮湿的环境下生长。栗子成熟、采摘期为每年9月,林下木耳种植到采摘的时间为3月至7月,二者不仅相安无碍,还能节省耕地、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蔺占军拿起脚下的菌棒介绍道。
实验性的林下种植成果显著。数字显示,2019年苍术会村的木耳种植面积从原来的试种20亩增加到150亩,总产量达到7万斤左右,产值300万元,惠及潮岭子、河北、南沟等8个生产队的78户低收入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当年,全村低收入户便依靠种植木耳实现了脱低摘帽。
新品种的种植也被提上了日程,蔺占军透露,今年苍术会村将试种30亩赤松茸,预计年产鲜品可达15万斤,预计年收入100万元左右。
脱低更要致富。谈及下一步规划,蔺占军介绍:“将通过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果品质量,拓展药材种植产业;开展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四十八烈士墓与闲置农宅,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吸收、带动脱低边缘户,巩固脱低成果。”
村企结对助“空心村”脱低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在密云,即便是自然条件较差、“靠天吃饭”的下栅子村,也在“一企一村”的结对帮扶模式中,孵化形成了特色民宿。
据介绍,坐落在密云区东部山区的下栅子村是有名的“空心村”,山多地少、山势陡峭,自然作物较差,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此前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
2019年4月,一座名为“大城小苑”的精品民宿建于大山之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前来体验乡村闲居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多个点评平台上的高分民宿。据民宿总经理、土生土长的下栅子村人马兴升介绍,“这里有8个院落,16间房屋,可同时供40余名游客在这里住宿生活”。
这处让“空心村”转变为网红打卡点的精品民宿,始于“以建设旅游休闲产业示范点带动村子增效、农户增收”的核心帮扶思路——2018年5月,城建集团与下栅子村签订“一企一村”结对帮扶协议书。2018年9月,由8个院落、16间房屋组成的精品民宿群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仅历时两个月就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除去冬季不能施工的时间,民宿的实际施工时间只有4个多月。2019年4月,“大城小苑”正式揭幕,下栅子村民集体生产性收入有了新的来源。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在民宿改造的过程中,100余名村民参与了工程建设,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
可以看到,“大城小苑”民宿项目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结合古长城遗址、龙潭、梨花顶等景点优势,融入燕山山脉和洪门川地形,精心打造出共8个院落组成的“守得住历史记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的特色民宿,其中1个接待院落、1个综合服务院落、6个民宿院落,民宿整体高差较大,庭院大小不一。根据当地民居建筑特点,民宿特意选择了“修旧如旧”的风格,在原有房屋现状基础上进行改造,采用了过去建筑的榫卯结构,基本保持村庄原貌。民宿引进的养生玉石炕,也是民宿的一个大特色。
据马兴升介绍,2019年9月,下栅子村选派5名村民进入北苑大酒店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民宿开业之后,5名村民成为“大城小苑”的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吸收就业-培训人员-反哺村内生产-再吸收就业的长效机制,带动村民稳定增收。2019年帮助下栅子村收入90余万元,实现利润收入30万元。民宿服务人员、村民向义琼透露,一年收入有三四万元,解决了家庭困难。
“甜蜜事业”嫁接生态与文旅
在生态涵养区的好山好水之间,以小小的蜜蜂为媒,串联起的是融合生态建设、嫁接文旅产业的“甜蜜事业”。
据密云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发展,密云区建立了集蜜蜂种业、养殖、授粉、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蜂产业模式,全区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5.2%,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
公开资料显示,密云区通过建立蜜蜂公益授粉研究示范基地,对野生植物和果蔬授粉充分性进行评估,为养蜂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依据。实施“无人机+蜜蜂”授粉研究示范,解决部分果树授粉不充分问题,提升果品产量和品质。值得关注的是,蜜蜂授粉有效促进了全区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和草丛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丰富了密云水库79条小流域的动、植物物种,在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水固土、调节区域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是密云地区的农业科技企业之一。据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蜂产品的生产加工之外,文旅项目也是重要的业务。合作社打造以“蜜蜂授粉”为主方向的授粉观光旅游基地——密云蔡家洼授粉观光园,将蜜蜂授粉、果蔬采摘与蜂业观光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目前,园区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5万人次,带动周边蜂农发展授粉产业120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在奥金达合作社内设有总面积710余平方米的蜜蜂生态科普馆。内容设置蜜蜂、蜜蜂文化等七大板块,采用实物、动画、标本、3D影像等方式,通过声、光、电、影等特效手段,立体展示宣传蜜蜂精神、普及蜜蜂知识。今年1月,奥金达合作社开发了“三M”课程、亲子游项目等。
在密云,蜂产业带动休闲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正在接连出现。据密云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师屯“中国森林蜜蜂特色小镇”、高岭镇蜜蜂主题公园、冯家峪镇悬蜂谷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太师屯镇前南台村、巨各庄镇蔡家洼村等首批“林上有花、林下养蜂、林间旅游”的林下养蜂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有效带动了林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密云区将扩大蜂产业发展外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将蜂产业打造成为密云的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富民产业”。
(记者胡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