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古代兵器谱⑤
蒺藜火球亦称“火蒺藜”,古代兵器名,爆炸性火器。创制于宋初,为宋、金、元时重要火器之一,多用于守城。
(资料图)
蒺藜,原本是一种果实上有刺的草本植物。人们把带有四根尖刺的冷兵器也叫蒺藜,放在路上,用以刺伤敌军人马的脚掌。诸葛亮就曾经用它来阻挡曹魏军队的追击。
瓷蒺藜,是在内部装填火药,并添加铁刃。将它抛掷出去,或者放在敌军势力范围内引爆,炸裂后可使铁刃四射,杀伤对方。它可谓是一款古代“手榴弹”,为研究中国最早火药兵器提供了实物见证。
1
在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有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瓷蒺藜火球,是一款有着军事用途、外观奇特的爆炸性火器。
▲宋绿釉瓷蒺藜火球 镇原县博物馆藏
它的器形为圆球状,通体施绿釉,有逆刺142个,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枚海胆,这些逆刺长约2厘米,瓷蒺藜直径13厘米,上部顶端有0.8厘米的小孔,里面是装置火药及置引火线,瓷蒺藜的中间为定心药室,内装有小铁块,整个器形胎质厚重,重达0.78公斤。
这件蒺藜火球是1979年在镇原县孟坝镇大寨村出土的,它的原型应该来自于当时已普遍在战场上使用的装填火药的陶罐。
——这种“陶弹”被作为燃烧性火器使用时,其器壁当然是越薄越好,抛出后一着地面或落在建筑物上即摔得粉碎,有利于火种撒布与燃烧,但又薄又碎的陶片很难重创敌方军士,工匠们绞尽脑汁,便在陶罐表面加上蒺刺,并且使其逐渐变大,这样起爆后的“陶弹”就不再是一堆小碎片,大大提高了“陶弹”的杀伤力。
瓷蒺藜火球便是这种改良“陶弹”的升级版——它在圆球外表布满锐利尖刺,用许多铁刃碎片,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一丈许,外以纸并杂药敷之,又施瓷胎外壳,均有逆刺,用抛石机或人力抛出或埋藏放置在敌人阵地上,引爆炸裂后,铁刃碎块四射,杀伤敌人。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敌我双方士兵正在用长枪穿刺、刀剑交击,忽然身边一枚蒺藜火球爆炸……
想想都能感觉那摧肝裂胆的可怕。
2
如何能确定它是大宋工匠制作,而非西夏人的作品呢?毕竟镇原在宋夏时为边境交兵地带,宋军缴获一两枚完整的瓷蒺藜火器完全有可能。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瓷蒺藜是西夏人发明的,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夏能够和宋、辽、元等势力抗衡,与其重视军事武器革新是分不开的。但镇远博物馆的这件蒺藜火球,从瓷器残片的胎釉结合、烧造工艺,专家很坚决地判定它的质地为宋瓷,并且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元代黑釉瓷蒺藜火器 平凉市博物馆藏
宋夏交兵,宋有许多军事科技都源自西夏。比如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大约是神宗熙宁年间传入宋朝,当时西夏羌族的一位酋长李定向官府进献偏架弩,此弩像一般的弩弓但安装了一种铁镫。用脚踏铁镫抵于地面开弓,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远,还能洞穿多层铠甲,这在当时算是最厉害的大杀器了。李定自从投归朝廷,历官至团练使、防御使而去世,他的几个儿子都以骁勇善战称雄于西部边陲。
《宋史·兵志十一》中有这样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莫非是唐福向西夏工匠学习来的?瓷蒺藜火球这么厉害,它的核心工艺很快能被北宋工匠掌握,此间说不定还有精彩迭出的谍战故事呢!
宋《武经总要》记载:“以三枝六首铁刃用火药团之,中贯麻绳,长一丈二尺,外以纸并杂药敷之,又施铁蒺藜八枝,各有逆须。放时,烧铁锥,烙透,令焰出。”意为抛出以杀伤敌人或在敌通道上散布蒺藜以阻其行。
▲《武经总要》中的瓷蒺藜火球制作图
3
北宋时期正是我国古代火器的创制与冷兵器继续发展的时期,由于统一战争和改善边防需要,建立了一个以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为中心的全国兵器制造体系,大量制造兵器,并纳入朝廷管理的兵器制作系统,由于朝廷的鼓励,各地纷纷创制火器。
至少在宋真宗时期,瓷蒺藜火球已经不是西夏人掌握的独有之秘技,已经在宋乃至辽金的作战部队中被普遍运用了。
自从问世之后,瓷蒺藜火球就不断地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作用,可以用抛石机或人力抛出或者埋藏放置在敌人阵地上,引爆炸裂后,铁刃碎块四射,杀伤敌人。
瓷蒺藜是有着巨大威力的武器。连当年横扫亚欧的蒙古人也在西夏人这里吃了大亏,成吉思汗多次征讨西夏无功而返,据说也与火蒺藜有关,尽管蒙古人刀利马快所向披靡,但面对呼啸飞来的大火球却也人仰马翻,阵营大乱。瓷蒺藜最辉煌的战绩也在这里,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征讨西夏时被瓷蒺藜掀下马来,由此身罹重病,在撤军途中于六盘山中病逝。痛定思痛,此后蒙古人开始也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瓷蒺藜火球。
后来,人们以铁制外壳,制造出了威力更大的“铁蒺藜”“震天雷”“铁火炮”等爆炸力更强的兵器,而瓷蒺藜也逐渐“隐退战场”。
自此,一个弹丸呼啸,火光冲天的热兵器时代来临了……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