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上海多家小超市为了防小偷,安装了一种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不仅可拍摄记录顾客脸部,后台显示屏还可实时显示性别、大致年龄等信息,甚至根据表情推测心情,一套设备每天采集量在3000条左右。近日,普陀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公司等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拆除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
好消息是,各方已收到检察建议,正在进行整改。不太好的消息是,人脸识别摄像头与普通摄像头很难从外观上发现区别,消费者即使怀疑也很难获得证据。这次检察建议的起因,是普陀检察院的一位检察官意外发现,一家小超市入口电子屏上的人脸被单独框了出来。如果没有这次偶然,没有检察官的进一步调查,这些摄像头恐怕还在照常运作着。
安装这种摄像头的原因,据超市管理人员说是为了防盗。这听上去似乎挺合理,但正如检察官所说,“如果是为了抓小偷,普通摄像头也能满足需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必要性有待商榷。”近年来,企业、商家在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用于“客流分析”等屡次被曝光。要是开了“防盗”的口子,那么难免有经营者以“防盗”为借口,规避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将这种摄像头用于商业目的。
经营者擅自安装使用这种摄像头,也加大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检察官介绍,有的超市后台保存的人脸图片已经超过20万张,这还不算可能已被覆盖掉的早期图片。这些图片有没有被安全地存储、有没有经过脱敏处理,不免令人担忧。这些摄像头不光要拆,保存的个人信息数据也有必要删除干净,可能的话还需追查有无泄露的痕迹。
有媒体报道,随着治理力度加大,多家人脸识别技术公司表示已不再涉足“统计客流”“分析顾客”“识别VIP”等业务。不过,从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来看,经营场所违规安装使用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并没有“绝迹”。这或许是之前积累的“存量”,也或许是仍然存在销售渠道。由于消费者难以发现,还是要靠职能部门多加检查与执法,并加强对此类产品的全链条监管。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