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智慧课堂,教师一键发起头脑风暴,将随堂小测发布到学生手机,2分钟后,同学们全部提交测试结果,正确率实时显示在多媒体操作平台,教师第一时间知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教学节奏。
日前,哈工程打造的包括研讨室教室、沉浸式教室、全景教室的267间智慧教室与“教育资源云”的智慧教学环境平台同时投入使用,实现了智慧教室全覆盖,开启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带来的教育教学新变革。
哈工程学工处武装部于凡老师介绍:“传统的课堂大多是几位活跃的同学与老师互动,而现在,通过线上抢答、头脑风暴、答疑等功能,老师可以带动全班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实时得到同学们对于课程掌握程度的反馈和评价,从原来老师一个人的单声道知识传授到现在全员参与的立体声,课堂氛围活跃了不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智慧教室配备直播、录课系统,智能摄像头可跟随老师位置移动,而课后,老师可对授课过程录制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学生可通过关键词检索,一键定位查看,快速精准回顾课堂中关键知识点等内容,可针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反复学习。
哈工程教师们评价,曾经课堂讲解占用大量时间,课上无法研讨、互动,能力培养难于落实;曾经课堂研讨不能得到覆盖全员的实时反馈,老师无法全面精准掌握学情,无法精准施教;一旦疫情来袭或学生因故不能如期返校,教室成为孤岛,隔在校外的学生成为孤舟,无法实现课堂远程同步……这些问题如今都得到了解决,智慧教室如同外科手术一般消除了传统课堂上的痛点。
万门课程自主选择,资源云平台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体系
本学期哈工程学生的第一堂大学物理课通过资源云平台“邀请”到国家名师、吉林大学张汉壮教授线上授课,哈工程物理学院教师姜海丽表示,“大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博采众长,一个老师的讲解永远不够。云平台的资源使用能够集合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给予老师更大的教学改革空间,学子们也可以畅游学海。”
哈工程的资源云平台引入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千所高校、1300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300余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资源覆盖工、理、文、管、法等众多学科,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课程将全面助力传统专业的“智慧+”升级和转型。
教师可对课程进行知识点编辑,链接引用云平台提供的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讲解,生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图谱。同学们通过知识图谱,可以更便捷地学习到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拓展视野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不同学科的交叉常常能够催生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未来高等教育的重点将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着重于在更高层次上育人,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化的未来,学生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学会主动思辨,借助先进工具和已有的知识信息去探索未知世界,获得新的发现,创造新的知识。”哈工程校长姚郁表示。
资源云平台为同学们提供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知识驱动的智慧教育变革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研讨式、项目式教学助力全方位育人
“办大学就是办环境是哈工程重要的办学理念”,哈工程校长姚郁介绍,学校最新出台的《新工科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特别提出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传统工科专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形成工科“兴海”,数字“工程”的数字化教育品牌。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推进,教师的功能和定位被重新定义。哈工程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耿敬指出:“‘教育+人工智能’要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教师应当成为数字时代富有创造性的组织者,促进基于好奇心的学习,引导学生相互关爱,解决问题。”
当前,为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哈工程正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向以“素质能力知识并重”的教育转变。本学期,哈工程未来技术学院的学生基于实践项目进行书单式选课,课时分配也发生了改变,凡是可以线上自主学习的内容,老师在线下课堂不再简单重复。在线下,老师把以往的大班讲授式课时变成小班研讨学时,开展分组教学、主题讨论、项目实践,全面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度和满意度。
耿敬表示,学生通过研讨式教学可以不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升级的重要体现,将课堂从知识的学习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哈工程一直以培养可靠顶用的船海人才著称,而现在,学校致力于培养可以担当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也一定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