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逐步构建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学段、相对完备、具有北京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本专科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生每年8000元。
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每生每年5000元。
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或明确纳入政策范围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预科生)。国家助学金分两等:一等助学金每生每年4500元,二等助学金每生每年2800元,此标准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执行。
研究生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每生每年30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20000元。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表现良好的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等级和奖励标准由高校在政策范围内自行设定。北京市财政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的标准以及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博士生80%,硕士生50%)给予经费支持。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5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7000元。
服兵役
高校学生
服兵役高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校学生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下同)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高校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
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的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超出标准部分不予补偿、代偿或减免。
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对到北京市边远山区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低于补偿代偿标准的,按照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金额予以补偿代偿。超出标准部分不予代偿补偿。(文/北京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
给“准”大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你好!
时光荏苒,春华秋实。十二年教育筑梦,今朝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在此,北京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向你致以最真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
升学路上,如果你还在为上大学费用而发愁,那么这封信可以让你卸下包袱。请你放心,党和政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家资助政策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求学梦想。
日前,北京市已经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完整学段、相对完备、具有北京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制度安排上充分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针对准大学生,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
入学前不用愁,多项资助解忧愁。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你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都由国家负担。
入学时也不用愁,“绿色通道”放心走。
当你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你会看到各学校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你若需要帮助,可以办理助学贷款,报到时可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直接报到入学,缓交学费和住宿费。
入学后更不用愁,各类资助全都有。
在你通过“绿色通追”入学后,学校资助部门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并依此确定资助措施。如: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如果你想赚取生活补助,还可以申请勤工助学等校内资助。服兵役还可以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我们还想提醒你,新生入学期间,电信诈骗猖獗,请你一定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布望你能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要给骗子可乘之机。有困难,找教育部门、找学校;拿不准,问老师。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可先拨打就读学校的热线电话。如需咨询国家有关的学生资助政策,可拨打北京市学生资助热线电话(010-83551285),还可关注北京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查询各项资助政策。
每个人都可能有暂时困难的时候,但暂时困难不能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学生资助政策将护航你一路前行。
少年壮志不言愁,愿你前程一路似锦!
北京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
202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