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类视频:易降低观看者的体验感 令观看者产生厌恶情绪
云南经济日报| 2022-06-13 09:35:50

如今短视频发展迅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踊跃推出自己的短视频内容。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接近百姓生活的内容,越是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反之,某些“说教类”的视频内容,则会降低观看者的体验感,甚至会令观看者产生厌恶情绪。

如何避免短视频出现此类问题?这就需要摒弃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的“上帝视角”。

何为“上帝视角”?就是跳出于角色视角,站在高处俯瞰。一般情况下,会用第三人称来表达,或者用旁白的形式。这样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观众的极度不适,以及被“俯视”的感觉。而在隔着屏幕观看视频时,观众通常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以及轻松感,这样的“上帝视角”容易带给观众一种压迫感,进而会对作品内容产生反感。

同时,视频的传达是各抒己见的,“上帝视角”过于强硬的表达方式,就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一位强势的朋友对话一样,让人急切地想结束这场谈话。因此,这样的视频并不利于传播,而且容易让大家很快就“划走”。

其次,视频是用于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观众更希望看到事件发生的本身过程,“好”与“坏”“是”与“非”的评判标准,应该留给观众自己去品味,而不是创作者的夸夸其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一天忙碌的工作生活结束时,人们拿起手机,希望看到是靠近自己心灵,或者轻松愉悦的内容。如果大量沉重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或充满“教育”意味的视频内容出现在手机屏幕上,观众难免会厌烦。

通过观看一些短视频,我们不难发现,旅游类内容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是因为它不仅向大家介绍旅游目的地,也描绘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轻松感是人们向往的。但是,如果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就是……应该”的态度,就会受到观众的排斥,因为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

另一种受到大家喜欢的视频,是“猎奇”类,这类视频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奇”的背后还原了事件真相,并不存在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

贴近民生的视频也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内容皆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这类视频更不应加入作者的评论,因为看到事件本身,观众就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判断不同,是和大家所受的文化教育、社会背景等有关,因此把结论留给观众,比作者自夸自讲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观众为什么不喜欢“上帝视角”?首先大部分视频的作者,都是普通群众。人们往往喜欢聆听一些“领军人物”的言论,他们有着比大多数人更加丰富的经验,这类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观众会接受,因为他们有经验之谈。其次,人们喜欢听取一些有意思和独特见解的言论,这样的表达会让观众眼前一亮,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思考角度。正能量的观点,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它不仅可以鼓舞人心,也会给大家带去积极向上的正面教育意义。

如何在视频中摒弃自己的“上帝视角”?那就是做好事件本身的记录者。在一件作品完成时,回想一下哪些内容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尽量删减这部分内容。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一位观众,用观众的心态看看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没有令自己不舒服,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方法。

“上帝视角”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角度,只是在视频传播中,过于强调自己的表现形式,会令观众感到不适。当然,如果作者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观点,并不想与观众有更多的互动,这是可以的。所以,如果要在“信息洪流”中,让自己的视频作品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正确的“三观”,还需要适当迎合观众的喜好。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