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多日 蒙牛或对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
北京商报| 2022-03-23 15:46:58

蒙牛或对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奶粉行业正在发生变化。3月17日,停牌多日的雅士利复牌,而此前停牌时私有化的传言也被进一步坐实。前一天晚上,雅士利发布和蒙牛联合公告称:“蒙牛向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

虽然雅士利方面称存在不确定,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蒙牛对于雅士利的私有化很有必要,有很大可能被落实。雅士利股价常年处于低位融资困难,上市身份对其而言是束缚。私有化之后蒙牛无论是对雅士利资源整合方面,还是对管理层的激励方面都将更加主动,这也能更好地推动蒙牛奶粉业务板块的发展。

公告截图

蒙牛提出私有化要约

蒙牛向雅士利提出私有化要约,如果得以落实,蒙牛对雅士利长达十年的收购也将以百分百控股的形式尘埃落定。

3月17日,雅士利在停牌多日后复牌,股价下跌4.4%,报0.87港元。就在前一天晚上,雅士利发布和蒙牛的联合公告称,蒙牛正就雅士利的股权及若干其他业务权益进行讨论,或会导致多项潜在交易,包括蒙牛向雅士利提出潜在附前提条件私有化要约。倘落实,潜在要约将涉及注销价每股雅士利股份1.2元。

对此,雅士利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蒙牛确实正在考虑及评估对雅士利持股及其他业务的一些潜在交易方案。相关交易架构和细节仍未确定,也没有签署任何协议,交易是否推进仍有很大不确定。蒙牛相关负责人未透露具体细节,仅表示以发布的公告为准。

蒙牛和雅士利的结缘还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蒙牛宣布发出全面收购要约收购雅士利全部发行股票,而当时雅士利全部已发行股本估值约为124.57亿港元。这笔百亿交易在当时也是中国乳业史上最大规模并购。交易完成之后,蒙牛成为雅士利第一大股东。

随后在2014年,为推动雅士利国际化发展,蒙牛引入达能系,达能参与雅士利定向增发,以43.9亿港元拿下雅士利25%股权,成为雅士利第二大股东,蒙牛依然为第一大股东,持股51%。

在中国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达能系谋求退出成为此次蒙牛将雅士利私有化的一个契机。随着达能收购欧比佳,需要资金的注入,或将退出。而蒙牛借此实现对雅士利的完全控股并实现私有化,激励雅士利内部管理层推动雅士利本身的发展,以此整合蒙牛整体奶粉业务的发展,推动蒙牛奶粉业务板块的竞争力。

雅士利的停滞

业界看来,雅士利股价长年处于低位,融资情况不佳成为蒙牛将其私有化的原因之一。

自2013年被蒙牛收购的十年间,雅士利的发展一直徘徊不前。单从业绩规模来看,其营收净利相比收购时不增反降。数据显示,2013年,雅士利被蒙牛收购之时的营收为38.9亿元,净利润为4.38亿元。

2020年,雅士利营收仅为36.49亿元,净利润为1.01亿元。而在这期间的2016年及2017年中,雅士利净利润一度出现亏损,分别亏损3.2亿元、1.88亿元。

多年发展的止步不前也使得雅士利的股价一直处于低位。2014年以来雅士利的股价呈现持续下跌之势,期间虽然出现短暂反弹,但是一直在低位徘徊,且其股价曾一度跌至0.42港元/股,距2013年股价最高位5.32港元/股,跌幅超90%。截至3月17日收盘,雅士利股价为0.83港元/股。

雅士利一度成为蒙牛业绩的拖累。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蒙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37.8亿元,同比增长9.7%,虽然实现首次突破500亿元的销售大关,但蒙牛却遭遇了多年以来第一次亏损,亏损7.5亿元。蒙牛在年报中指出,由于雅士利年内亏损,公司确认商誉减值准备22.54亿元,导致公司净利润由盈转亏。

蒙牛奶粉业务加速跑

雅士利依然是蒙牛奶粉业务的重要支撑。

业绩数据显示,蒙牛2020年全年奶粉收入为45.730亿元,主要包括来自雅士利及贝拉米的收入。根据雅士利2020年业绩,该公司全年收入达36.492亿元。其中奶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9.756亿元,较上年上升12.3%。雅士利奶粉收入占蒙牛奶粉业务营收的比例超50%。

蒙牛自收购雅士利之后,不断加注奶粉业务的布局。2013年斥资百亿收购雅士利;2014年引达能入局,推动雅士利的国际化发展;2019年底花费15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乳企贝拉米;以及期网传的向菲仕兰美素佳儿发起的竞购。

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也曾公开表示,蒙牛奶粉业务的目标是未来三年进入中国市场前三,在2025年做到百亿规模。为了奶粉业务,蒙牛必须给资源!

百亿规模,中国奶粉行业前三,雅士利身负重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蒙牛推动雅士利私有化的这种发展战略是符合发展的,奶粉业务完全是可以通过并购整合较为快速地实现整体的成长。蒙牛想要在奶粉业务板块有所发展,对于旗下奶粉业务需要进行有利的整合来增强蒙牛整体的竞争力。

“在国内奶粉市场,超百亿规模的企业有惠氏、伊利、达能、飞鹤等。蒙牛想要跻身其中,紧靠现阶段的雅士利及贝拉米或许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蒙牛通过此次私有化,在资金注入、管理层激励、资源整合等多方齐头并进后,或许有机会。”业内人士表示。(记者 张君花)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