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基层|住智慧屋、睡潮汐床、喝营养液 本地绿叶菜夏淡供应有鲜招
新民晚报| 2023-08-09 13:00:32

烈日炎炎,蔬菜生长也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夏淡期。上海人爱吃绿叶菜,为了让市民拎稳“菜篮子”,除了筹措外地蔬菜货源补给之外,沪上地产绿叶菜保供工作也在积极开展。

高温下,如何保障菜苗苗们茁壮生长?刚刚采摘好的蔬菜,送到消费者手中,怎样保证叶片不蔫“卖相好”?昨天,记者走进上海清美集团位于浦东新区惠南镇的桥北蔬菜基地,实地探访绿叶菜的数字化、机械化生产。智慧手段与距离优势,让“鲜”的品质,成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机械生产


【资料图】

出品的都是净菜

宽敞明亮的蔬菜大棚内,一条传送带缓缓向前滚动。工作人员站在最前端,抱着一摞黑色穴盘,不停地放到传送带上。

这些穴盘就是鸡毛菜种子的“家”,它们即将经过一道道不同功能的机器:有的形如漏斗,将泥土均匀抖落进盘中;有的像是圆锤,按压出一个个小土坑;有的好似滚轴,精巧地吸附住一粒粒种子,分别撒在凹陷处。就这样,装盘、填土、打孔、播种、覆土……在机械化设备的自动操作下,一批新的鸡毛菜,飞快地完成了播种。

播种好的穴盘,被机器整齐码放在一个长约5.35米、宽约1.65米的长方形金属盒内。这个大盒子一共能摆放54个穴盘,它也被技术人员亲切地称为“潮汐苗床”。桥北蔬菜基地负责人吴海舟告诉记者,当土壤湿度达到临界点,系统会自动提醒灌溉,此时,清水与营养液就会漫灌至穴盘2/3处,让菜苗尽情“喝水”。等土壤充分湿润后,这些液体又会自动排空,就这样不断以潮汐灌溉方式,给它最舒适的生长环境。大约20多天后,这批鸡毛菜就将成熟。那时,它们又会“坐”上传送带,被机器收割。

一座大棚内,整整齐齐摆放着近600张“潮汐床”,就好像是一个“蔬菜工厂”。

“以前鸡毛菜是土壤栽培,费人工,全靠‘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到夏季高温天,就会很辛苦。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就轻松多了。”今年40岁的吴海舟,已经务农多年。他说,像这样的机械化绿色生产,一方面提升了产能,鸡毛菜每年可以种植12~15茬;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整洁度,“我们出品的都是净菜”。

智慧赋能

222亩基地3人管理

清美桥北基地占地222亩。从空中俯瞰,高大的白色大棚连成一片,颇为壮观。而实际在基地行走,却感到有些“冷清”:蔬菜很多,人倒有点少。吴海舟介绍,除了一些帮忙的临时工外,整个基地的管理人员只有三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记者在管理人员的平板电脑上找到了答案。

“大气温度32.4℃,大气湿度72.2%,二氧化碳浓度404ppm,光照7580lux,土壤温度28.9℃……”进入桥北村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数字化系统,各类农业生产相关的数据实时更新。通过视频监控,则能够远程浏览基地生产情况。在全自动物流苗床数字孪生板块,还可以看到“潮汐苗床”的位置、作物、灌溉等信息。“譬如,我们刚刚播种下的鸡毛菜,处于2区,预计9月2日采收,预计产量为7千克。”清美集团技术经理张志新说。

系统内还实时更新了高温、大风等预警信息,并设置相关自动任务。“比如,出现高温预警时,就一键打开所有天窗通风,打开遮阳网;出现大风或台风预警时,就合拢所有天窗和顶开窗……”张志新介绍,像这样的数字系统,清美在上海的数个基地已全覆盖。

如今,清美已实现绿叶菜全程数字化、机械化生产,还带动基地附近的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出土地、种子、肥料、设备,农民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标准种菜,我们包收。”张志新说,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对夫妻可管理50亩地,年净收入达32万元。

全程冷链

让蔬菜先“睡一觉”

智慧生产提升了种植效率,那么在物流运输环节,怎样减少损耗,让市民吃到更新鲜的蔬菜?大棚边,配合蔬菜采收启用的冷库,派上大用场。

“新鲜蔬菜在田头采收后,半小时内就放入冷库预冷,让它们‘睡一觉’,是保鲜秘诀。”清美集团董事长沈建华告诉记者,“通过两小时降温处理,将蔬菜表面温度控制在3~5℃。否则菜心还在生长,会消耗外围叶片的养分。像这样的大热天,蔬菜可能一下子就瘪掉了。”不仅如此,包装袋也有讲究,要让蔬菜自由“呼吸”。

目前,清美的各个包装车间建有冷链流水线100多条,温度控制在15℃,减少蔬菜代谢品质损耗;在流通环节,组建500辆自营冷链车队,对配送路线、配送时间、车内温度全面实时掌控,确保半径500公里内鲜食配送,实现了“从工厂到市场”的冷链无缝对接各销售终端。

夏淡时节,本地绿叶菜生产供应更需保障。数据显示,清美每天生产绿叶菜约70吨。上海农产品最大的特点与竞争优势,就在于“鲜”。在小小绿叶菜上下功夫,做足“鲜”字文章,提升城市供应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是都市绿色农业的应有之义。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财经
资讯
每天导读
08-09
精彩新闻
每天导读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