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蓝皮书:我国已拥有56项世界遗产,预计“十四五”期间达到60项|天天报道
新民晚报| 2023-05-24 17:05:49


(相关资料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了《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报告主要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监测机构编写的110份《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度监测年度报告》为依据,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特色遗产篇、附录五大板块构成,共计14篇文章。

第一板块为总报告,含1篇文章,为整个报告的核心研究成果,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体特点以及面临的若干挑战,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建议。第二板块为分报告,由5篇报告组成,这部分基于丰富、翔实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横纵向对比,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申遗承诺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保存、遗产影响因素、遗产工程项目与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详细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各篇分报告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第三板块为专题篇,包括2篇报告,分别分析了2021年国际、国内影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或热点事件,以及本年度社会公众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现象表达的各项态度。第四板块为特色遗产篇,含6篇报告,阐述了2021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者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第五板块为附录,含9张反映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保护管理工作数据的图纸。

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继续保持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申遗承诺履行正常;机构与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新颁布52项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规章和制度,遗产保护经费总额回升,各遗产地之间的经费差异整体趋向平衡,培训人员数量较上年增长近四成;遗产本体保存状况稳定并向好发展,绝大部分总体格局、遗产使用功能、遗产要素未变化或发生了正面变化,病害发生率有所下降;负面影响因素总体控制较好,七成遗产地的游客量出现回升,采用预约方式管理游客的遗产地有所增加,存在日游客量超载现象的遗产地小幅下降;遗产工程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总体效果较好,遗产地监测平台对保护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各类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

报告同时指出,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国际方面,申报世界遗产程序的复杂化、《世界遗产公约》履约要求的严格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各国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国内方面,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建设压力对遗产本体及环境保存的威胁一直存在,机构改革使部分遗产地的组织协调效率有所降低,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依旧不够充分,国际话语权仍有待提升等。

2021年,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继续保持稳健、高效的态势。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经审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8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已经拥有56项世界遗产,总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在被列入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中,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海上丝绸之路、西夏陵、江南水乡古镇、景德镇御窑遗址、万里茶道、钓鱼城遗址等预备名单项目继续推进。2021年,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前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正等待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世界遗产中心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格式审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会在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顺利举办;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申遗策略研讨会暨申遗工作推进会围绕17~20世纪中俄贸易的社会背景、经济系统、城乡体系、商人群体、文化交流、万里茶道遗产申报策略等研究方向和要点进行了讨论。根据当前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有望达到60项。(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杜雨敖)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