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 陈建德
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大概率能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但从中长期看,由于企业的能力边界有限,很多企业不但不能够经营好新进入的产业与行业,甚至主业也被跨界业务所拖累。
在资本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上市公司跨界多元化经营。比如,随着新能源和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不少利润丰厚的上市公司也纷纷跨界投资新能源和光伏行业。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一龙头白酒公司所在的控股集团出资10亿元成立新能源公司。
【资料图】
一些上市公司也经常因此在短时间内受到资金的追捧与炒作,但实际上,在盲目多元化经营中时常交学费的企业却比比皆是。就比如上述白酒公司(下称公司A)除了其所在集团的跨界,公司自身也有一些多元化经营,但和身处贵州的另一家白酒龙头(下称公司B)只聚焦主营相比,总体经营绩效就会弱一些。
22年专注主业的白酒龙头业绩更好
看上述四川的白酒龙头公司A,2022年的年报显示,其2022年总收入为739.68亿元,其中酒类业务收入是675.62亿元,另有塑料制品收入32.01亿元,印刷收入1.38亿元,玻瓶收入1.19亿元,以及其他收入29.46亿元,即非酒类的业务收入总共约6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约8.6%。该公司A年报,也披露了一些非白酒主业的经营收入,如2005年,其年报披露业务收入里有一项是“防伪防震材料”2.9亿元收入,占当年其总收入61.8亿的4%左右。
而再看贵州这家白酒龙头公司B,根据年报,其2022年总收入为1275.54亿元,其中酒类业务收入是1237.72亿元,非酒类的业务收入约3亿元,仅占其总收入的0.24%左右,其他业务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2000年初,公司A不论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都远超公司B。2000年,公司B的总收入是39.54亿元,净利润是7.68亿元,公司B的总收入是11.14亿元,净利润是2.55亿元。往后的时间里,公司B都专注于白酒的生产,特别是高端白酒。公司A不但生产高端酒,也生产低端酒,同时还进行像塑料生产、玻瓶、化工、防伪防震材料,以及其他产品的销售。
如今22年过去了,我们会发现公司B比做更多尝试的公司A好很多。2022年,公司B总收入是1275.54亿元、净利润是653.7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14倍和256倍。而2022年公司A总收入是739.69亿元,净利润是279.71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8.7倍和109倍。公司B的营业收入从原来只是公司A的约四分之一,变成1.7倍;净利润也是A的2.33倍。
当然,两家公司的发展变化,还和其他多个原因有关,但起码多元化的业务并未对公司A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
内部决策和地方政府引导
推动多元跨界
即使这样,为何很多公司跨界多元化经营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内部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股东或者高管的冲动。很多公司的股东和高管,总是希望可以赚更多的钱。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角度,当看到一些其他行业一段时间里收入与利润的增长,会有较大的冲动去扩大投资范围以期望也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的高管层而言,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公司的剩余利润,或再融资的资金去投向新的产业,可以扩大自己的企业管理范畴,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光彩。
外部原因是地方政府导向驱动。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上、政策导向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引导企业跨界多元化经营的冲动,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地方政策可能根据当地的产业政策引导方向、可能基于做大当地的GDP、做大当地的税收、扩大当地的就业等多方面的目的,引导、支持、鼓励其控股的国企,在热点产业上增加投资。比如公司A所在的宜宾市,近年来致力打造“动力电池之都”。公司A作为宜宾市纳税大户,有充足的动力根据当地的产业引导方向,配合当地做大做强。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更多是短期炒作
2014年到2016年,A股的很多上市公司兴起并购潮,特别是创业板挺多的公司,纷纷进军跨界的一些行业。起初,由于并购的项目预期可以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曲线,二级市场上的公司股票估值水平因此被提升,随着预期的公司利润增长、估值水平提升,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短时间里大幅上涨。但是,对外的并购最终很多结果并不太好。上市公司起初对外溢价并购时,在资产负债表上产生大量的商誉。在并购后的三年时间内,由于很多项目并购后,其经营效果没有达到并购前的承诺与预期,上市公司因此计提大量的商誉减值损失。因此,2016—2019年,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因为之前几年的对外并购,产生巨额的商誉减值,导致企业亏损厉害。
即使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大概率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但中长期讲,由于企业的能力边界有限,很多企业并不一定能够经营好新进入的产业与行业,甚至还会被新业务所拖累。长期看,总体上很可能会降低整个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即长期来讲对上市公司股东未必是好事。
近些年,国内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很典型的如乐视。比如,前些年恒大涉足汽车产业,也没有成功。之前格力曾经投资于银隆,希望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但最终情况也不太理想。
如果我们放眼全世界,大概率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很多在全世界做得非常好的公司,特别是在细分行业里的龙头公司,不论这家公司有没有上市,多是把自己的行业专业化经营做到非常极致的公司。比如,全世界两大飞机生产企业波音飞机和空中客车。
对外跨界并购与对外多元化投资,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跨界多元化经营。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跨界多元化经营效果可能不太好的最主要的逻辑是:人的能力圈与企业的经营边界问题。一个人的能力圈是有限的,一家公司的能力圈也是有限的,很少有一家公司什么业务都可以做得很好。另一个逻辑是,由于一些企业盲目进军新的产业与行业,而新的产业与行业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本投入的。企业就很有可能要把原来主业的资金抽走用于建设新的产业与行业,这样原来主业的资金受影响,可能也会使得主业没有办法继续精益求精,甚至于导致主业在行业里的竞争能力下降。
再者,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层势必在原来主业上投入的精力会减少。另外,很多企业会出现管理学中所谓的大企业病,企业的管理效率可能下降。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主业经营会受影响。
一般地,跨界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可以给投资者以较大的想象、炒作空间,很可能有利于股价的炒作。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是长期投资于公司,建议可以选择更专注于主业投资的公司。如果投资者主要是做短期炒作的,当短期某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消息公布后,或该公司股价因当时的其多元化经营的题材而被炒作时,或许短期趁热点炒作时逢高卖出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已刊发于5月20日《红周刊》,作者系福建天朗资产总经理;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