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驶入快车道,而随着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的快速提升,高精度地图作为车辆实现自动驾驶的重要支撑之一,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过从产业应用的层面来看,目前,高精度地图仍存在难以忽视的短板。在近日举行的2022中国(亦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周、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与会嘉宾就高精度地图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精度地图的成本之困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加速发展之下,高精度地图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国内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52.4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几年,一系列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规划与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下,从行业来看,我们认为高精度地图是整个自动驾驶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实现未来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无论是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还是互联网等企业均加速布局高精度地图产业,长安也把高精度地图作为整个智能驾驶的一个重要板块。”长安汽车前瞻研究院地图开发总工程师颜凯表示。
“高精度地图逐渐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必备能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实现厘米级的性能,而传统的定位精度已经不能满足日渐迭代的新需求。”北斗星通智联科技副总裁张正烜表示,不过,目前来看,高精度地图定位的一些产品还未实现规模化量产,这其中,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在终端产品的产能、精度、性能不变甚至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成本大幅下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可见,高精度地图在提升自动驾驶安全行驶能力的同时,在实际产业应用中的成本困境也逐渐显现。“一方面,高精度地图专业采集的成本很大,而相比之下,高精度地图的商业逻辑却尚未呈现,较少有车企愿意承担其高成本。”颜凯表示。
多传感器融合渐成趋势
因此,如何实现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低成本的定位服务被提上了日程,这其中,多传感器融合被业内人士频频提及。
“车载导航对连续性、高可靠的高精度定位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单一传感器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各种应用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多种传感器融合来实现更加智能的、可靠的导航定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导航所所长李星星表示,目前,不少车企也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感知方案,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组合等。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龙认为,未来,在实际应用当中多源传感器的应用,不仅要朝着低成本、低功耗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器件的使用条件、使用环境是不同的,如何把这些传感器有效地进行融合,提供连续、可靠、稳定的定位导航信息,也需要一套保障机制。
绕不开的数据安全
此外,目前来看,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更为敏感。
对此,颜凯表示,各个场景下各个图商提供的格式与标准不统一会影响用户体验,不过,这其中涉及到核心数据壁垒,并且地图数据本身也涉及到国家数据安全监管,数据共享会存在一些数据安全风险的问题。
“数据的传输问题,特别是涉密信息数据该如何加密传输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汽智图总经理冯昶认为,面向L3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的核心数据,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平衡信息时效性和安全监管,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数据,最大限度安全地发挥数据的价值,平衡发展和安全,需要基于海量多源数据的关键技术研发的有效支撑,也需要行业安全监管和产业生态建设合作。”冯昶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到多个行业,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辐射效应强,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需要车、路、云、网、图多产业的技术协同,也需要车企、图商、系统集成商、互联网服务商、数据供应商等生态合作伙伴共建,各自在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合作产业生态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共同赋能智能网联技术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落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