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明代作品,带你沉浸式体验“陇溪九逸”退休生活
凤凰网甘肃| 2022-11-08 19:08:13

□李晓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春和景明、草木萌发的一日,巡抚右副都御史——胡缵宗,结束了自己一生心系民生的仕宦生涯,仰着头,迈着盈步,宛如陶渊明回归田园那样惬意,一身轻松地回到自己民风清纯的老家陇右秦安。

这位六旬老人,隐退后并未在晚年安逸享乐、无所事事,而是依旧保持着自己为官时挤时间读书、在时间夹缝中著书的勤学苦研的良好品行,以及心存向善、敬畏自然的内涵秉性。一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畏寒霜的秋菊、坚韧挺拔的青竹那样,对家乡的志书不断修整编纂,赋诗泼墨,支持教育。其一生所著《鸟鼠山人集》《拟汉乐府》《近取录》等著作多种,大部分被收入《明史·艺文志》,部分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因胡缵宗的诗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云:“其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无妩媚之态,是其所长。”

胡缵宗的书法自成一家,墨迹刚劲有力、圆润饱满、余韵十足。其墨迹如山东曲阜孔庙正面第一坊“金声玉振”巨匾、天水伏羲庙的“与天地凖”匾、秦安兴国寺“般若”匾额和江苏镇江焦山的“海不扬波”榜书等,已成为书法苍穹中一颗颗璀璨绚丽的瑰宝之星。

同年这一花好月圆的中秋,秋风飒飒、果实累累,胡缵宗与其他先后致仕归故里的八人(杨进,河南临颍主簿;陈善,河南许州同知;蔡贇,山东费县主簿;孙述先,山东登州通判;张惠,四川保宁府推官;李麟,四川顺庆府知事;王朝元,四川剑州知州;王正人,山西屯留知县。)汇聚秦安县城南三里处的邢家村(今邢泉村),饮酒作诗,品茗畅谈,挥洒笔墨,陶醉于山水之间。此九人均是陇右秦安人,明清《秦安志》中故称“陇溪九逸”。当时,这九人聚会之地,恰是城郊环境幽雅、鸟鸣花香、风景宜人的邢泉村。

《陇溪九逸图》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看自古文人墨客也不乏选择风光秀丽、景色醉人的幽雅之地。后靠长山,前临陇水的邢泉村,有一佳泉,名可泉,水量繁多,汩汩溢出形成涓涓溪流。其水甘甜温润,时常滋润着这片平坦的川地,致使土地肥沃适合庄稼和蔬果生长。因而,自古此地就果蔬片片,鸟语花香,环境幽雅,人们安居乐业,一派安康景象。胡缵宗《秦安志》中,“八观”之一的“陇溪春色”和“十二咏”之一的“可泉膏沃”就取材于此,这也是胡缵宗等九人号称“陇溪九逸”的来由。

“陇溪九逸”在嘉靖十九年中秋聚会中,约定每年的元宵、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日)、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节日里都要集会一次,以不同形式重聚,或游山玩水、或吟诗作文、或观天察地、或参禅顿悟、或泼洒笔墨、或观古窥今。这九个仕途而归的老人,似乎像极了一群忘记年龄的“老顽童”。

细细想来,在退隐归家的日子里,他们九人又都不同致力投身于家乡秦安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之中,用各自残余的光和热,不断照亮温暖家乡的路途,推进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诸如胡缵宗一心致力于家乡地方志的修整编纂,赋诗作文赞美家乡的人文地理,寄情山水,其遗留下的那些书籍,不仅为当今的人们筑起一座浩大的文化之塔,还为今后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清净思绪、安放心灵的大场所。或许,这便是“陇溪九逸”逢节聚会的重要性了。

“陇溪九逸”一次次的聚会,恰如当今的文化研讨会、笔会,他们宛如一家人,以一股清纯之气,为家乡、社会想了很多,这也许就是他们为官退居之后不变的初心。

《秦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陇溪九逸图》,作者佚名。彩图绘于明代嘉靖十九年 (1540),共9幅。”秦安县志办主任王广林曾撰文:“现存《陇溪九逸图》长39厘米,宽77厘米,为明代绘制,上方书写胡缵宗的序文,下方书写其余八人的五言绝句八首,中间为图。背景为连绵起伏的群山,岩水四注;左有苍松,四老坐饮,三侍者持壶侧立;中间二老,一写字,一坐观,旁立书童三人,另有二侍者展字幅于旁;中前二老对弈,三侍者炙酒煎茶,又有一老伫立桥头欣赏美景,二书童相随。”

虽未亲眼看见《陇溪九逸图》真迹,但从《秦安史话》等相关书籍中,仍能感悟此图之风茂,以及那诗情画意、幽深厚重的古韵,野鹤孤云、陶醉自然、宁静致远的禅意,和那致仕归家寄望社会与故乡不断昌盛的博大情怀。

(新天水)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