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剧,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老年人失能问题重要的突破口。10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助力、深耕养老护理及保障动作不断,参保人数也突破亿元大关。不过,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五年来,商业保险虽然“齐头并进”,但仍未取得理想化进展。面对当前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等问题,有业内人士直言,可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加快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
多地覆盖面不断扩大 参保人数达1.34亿
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目前我国的护理保险也有了社保型的护理保险制度、商业性护理保险两大类。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试点五年以来,各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人数越来越多。江苏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江苏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000万,近21万人享受待遇,基金累计支出约21亿元。
而成都已有1423.95万人拥有长护险。截至2021年6月,累计受理失能认定申请5.87万人,评估通过4.58万人;支付待遇75.28万人次,共计8.43亿元。抽样调查显示,长护险至少降低失能人员家庭照料经济负担44.31%。
《徐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方案》提出要求实现长护险全覆盖,该方案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山东等地也在努力实现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
此外,多地也在长期护理保险探索上纷纷迈开步子,湖南积极推动落实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广州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天津正在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落地。
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目前绝大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护险项目都是商业保险公司承办。
长期护理保险制自2016年开始在我国15个城市、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试点,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城市参保人数达1.34亿,累计享受待遇人数为152万。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整体进展顺利,从试点效果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相对平稳,满足了大量失能人员的护理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表示,但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各地长期护理保险主要还是以医保基金作为资金来源;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对称,庞大的老年人健康、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给现行康养体系带来严重挑战等问题。
商保长护险占比较低 作用发挥亟待提高
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独生子女的赡养负担加重,年轻人工作繁忙,使得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减少,长期护理保险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孙洁建议,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保障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更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通过灵活设置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充分发挥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费用补偿和多样化补充作用。
但有数据显示,目前商业保险占长期护理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对于商业保险占长期护理保险总支出占比较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供给端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原因,两方面的错位导致其占有率不高。
宁威表示,从供给端来看,主要原因是目前市场上很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未聚焦于长期护理服务,而是当投保人丧失生活能力或者投保人达到看护的标准才作为保险条款激发点给付保险金。
而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其实需要长期护理服务,比如消费者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时,希望保险公司能够许诺在达到保险条款激发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长期护理服务。
供需不匹配也体现在购买率上,去年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与失能风险直接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商业人身险中的购买率最低,仅为8.2%。
对于解决供需矛盾,在宁威看来目前并不乐观,他表示,从“医疗通胀”和对未来预期康复的成本来说,保险公司很难提前预测。所以保险公司不会贸然开发以服务为赔付的保险产品。
事实上,除了发挥商业保险的费用补偿和多样化补充作用外,孙洁也建议,保险公司可以协助政府开展政策研究和调研,发挥自身精算能力等优势,对参保人群老龄化和失能情况、筹资标准、待遇保障水平和护理成本等进行测算,通过专业经办服务,协助政府助推康养护理产业的良性发展。
近日,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保险行业协会开展了寿险及护理保险转换机制课题研究,并初步制定了转换方案。通过不同保险责任之间的灵活组合,加强组合型产品创新,成为保险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宁威表示,过去的几十年,国家一直在快速发展,较快的GDP增速带来人力成本升高。比如十年前的看护成本和十年后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这不属于CPI的统计范畴,但是这却是长期护理保险所要考虑的。随着我们国家将来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那么各方面的收益成本都会相对稳定,在供需层面,保险公司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难题或将解开。(记者陈婷婷实习记者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