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强势上涨 绿色环保已是大势所趋
私募排排网| 2022-07-19 15:39:50

周一A股三大指数强势上涨,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收于3278.10点,上涨1.55%;深证成指收于12532.65点,上涨0.98%;创业板指收于2800.36点,上涨1.44%。沪深两市所有交易个股涨多跌少,市场总体赚钱效应明显增强。

据悉,国内最大污水处理厂项目即将发电,该项目是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该光伏电站每年可提供绿色清洁电能总量约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厂区生产用电,每年将可节约发电燃煤约0.8万吨,相当于减排约2万吨二氧化碳。

受此消息影响,A股环保概念迎来“高光时刻”,截至收盘涨幅达4.74%。具体来看,永清环保、巴安水务获20cm涨停,百川畅银、博世科、恒大高新、联泰环保、启迪环境等十余股涨停。

政策加持,绿色环保已是大势所趋

环境污染、碳排放量超标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达98.3亿吨,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达99亿吨,同比增长0.71%;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达101.5亿吨,同比增长2.53%。

可见,环境问题在咫尺。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将成为新的方向。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推动产业低碳化、绿色化发展上持续不断做着努力。2020年9月,中国就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要实现的“双碳”目标。目前,十四五规划中,全国多个省份、直辖市将“双碳目标”写进规划中。

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要求到2025年,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另外,《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

上述两项方案具体包括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随着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垃圾资源化、垃圾焚烧发电等产业链的投资建设规模有望提升。

另一方面,国网也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上周,国家电网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2022年年度预算第1次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拨付情况的公告》。该公告指出2022年年度预算第1次请款,财政部共预计拨付公司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年度预算399.37亿元,此次国网2022年第一批生物质补贴资金已达2021年全年的75%。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垃圾分类逐步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补助的加速发放促使行业快速发展,助推清洁环保产业向上发展。

多企业积极参与,环保行业长期向好

环保行业涵盖了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等,这4个大产业中聚集了约90%左右的环保企业。

2011年至2022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规模逐渐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27%。从整体上来看的话,我国环保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相关企业数量极速增长到了300万家环保相关企业。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环保效率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环保产业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值达到了7.5万元之多,并且在2015年-2022年这一段时间中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15%,预计在2022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到2023年为12.3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碳排放方面,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并且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绿色环保的初心不会改变。

比如,为了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去年中国就快速的推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根据上海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在这一市场机制之下,绿色低碳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积极加入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或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

未来,再生和新能源一定是新的方向,纵观欧盟企业的减排经验,再生料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年来我国的再生资源体系正从1.0版的“前端回收驱动”模式向2.0版的“后端需求驱动”演变,废料回收体系效率提升。

具体核心受益标的方面,民生证券指出,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增量市场扩张受限的背景下,固废处理行业收处一体化、协同处置逐步成为趋势。

风险提示

本文所涉券商机构及笔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本文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