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的周先生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最近他在办理房屋过户,公证时需要提供婚姻档案和独生子女档案。听说家门口的居委会新装了一台智能双屏一体机,可以连线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远程办理业务,上班前,他决定去试一试。
(相关资料图)
在居委干部帮助下,周先生刷了身份证,与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远程连线,10分钟就调取了婚姻档案和独生子女证并完成打印。“不出小区就能办成事,实在是太方便了!”周先生感到了意外之喜。
将政务服务向小区和园区延伸,通过智能双屏一体机,让居民远程办理132项个人业务——这种被称为“静邻帮办”的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目前已覆盖静安区14个街镇246个居委会。从“窗口”到“门口”的方便,赢得了居民交口称赞。
不用下床竟然办成了事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慧芝湖居委会,亲身体验了“静邻帮办”的办事过程。
走入居委会,一台白色的智能双屏一体机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居委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拿出身份证一刷,就完成了远程取号。等待没多久,屏幕上就跳出了大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窗口的画面。
“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屏幕那头的窗口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向记者确认业务需求,得知记者在采访,他详细介绍了办事的流程和特色。据他介绍,通过这台智能双屏一体机,能进行读卡、扫码、材料图片采集等较为复杂的操作,业务办完后,居民还能对服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直接导入市“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流程闭环。
此外,“静邻帮办”还能自动保存办事全过程的影音资料,实现办事过程可追溯,提升安全性。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对使用“静邻帮办”业务的居民优先受理,也就是当排队叫号系统的队列中有远程号时,呼号时优先接待远程居民。
一些需要事后领取的材料,居民可选择居委会代为领取或快递到家服务。对于那些不方便出门的特殊人群,“静邻帮办”还能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
李阿姨是住在南京西路街道华业居民区的一位独居老人,最近不小心摔伤,卧病在床。她想申请长护险,但没法下床走路,只能打电话给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求助。
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工作人员听了李阿姨的诉求,马上建议她使用“静邻帮办”业务,在居委会就能远程帮办,不用跑受理中心。考虑到李阿姨无法下床,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还专门派工作人员上门收取材料,然后在居委会帮李阿姨远程取号办理。“你们人真是太好了,我们独居老人有福气。”不下床就办成了事,李阿姨感激万分。
深入调研听民声纳民智
方便百姓,温暖民心,同时也没有过多增加居委干部的负担。“静邻帮办”是怎么做到的?
这背后是大量调查研究,是真正汇民智、破难题的过程。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蓓华告诉记者,如何更大限度方便居民,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民政部门在基层调研时听到不少呼声,也一直在力求探索一种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个人政务服务。
“在区领导建议下,我们先去浦东新区等一些也在探索试点的街道取经,吸取了好几种不同模式的经验,然后开了多场座谈会,听老百姓讲需求,听基层社区干部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讲可行性和困难,最终选定了现在的模式。”据黄蓓华透露,光调研准备就持续了好几个月,上线试点后继续听建议、听反馈、听老百姓的建议和吐槽,进行了很多优化。“到目前为止,还在不断完善之中。”
静安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徐梦告诉记者,最初上线时,老百姓都很欢迎,但很快就提出了意见:能办的事项太少,只有30多项,很多高频事项比如长护险的申请都没有纳入。
了解到这些群众呼声后,区民政与市民政部门不断沟通,对接最新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系统3.0版,将就医记录册换新、长护险申请等高频事项都纳入其中,实现了132项个人业务都能就近办理。
除了居民的建议,调研还吸取了不少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建议。“比如个人办事涉及很多表单填写,因为门类繁多,不可能都事先打印好放在居委,工作人员就建议增加远程打印功能。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通过对机器升级,实现了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按下打印键,居委的打印机上就能完成打印。”徐梦告诉记者,类似的小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为何采取双屏一体机的模式,也是听取了各方意见,让工作人员能看到居民,居民也能看到工作人员在干什么,从而减少居民办事等待时的焦虑情绪,提升体验感。
据了解,今年3月“静邻帮办”在全区推开以来,截至3月27日,已经有1400多位居民不出小区就完成了咨询和业务办理。“目前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能办的业务是191个大项,相信未来都能实现社区就近办理。这也是倒逼我们各个条线各个部门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流转环节。”黄蓓华告诉记者。
新民晚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