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走进南昌路296号的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一块从天花板垂下的“双喜布”映入眼帘。往里走上几步,数十件来自崇明布布瀛非遗纺织文化传承基地的土布展品,为观众带来传统与新潮交织的非遗文化体验——由上海美术学院人文环境研究联合工作室和上海布布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与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承办的“布得了”非遗遇见南昌路崇明手织布艺展今天起在此亮相。
不大的展厅里,浓缩了崇明土布纺织技艺的“前世今生”。崇明土布又称“家织布”,宽约40-50厘米,长则达4至9丈不等,共有482个品种,超过2000种花色。进门的“双喜布”旁边,挂着传承基地专为外出办展制作的布样,除了用于结婚庆典的“双喜布”,还有寓意勇敢团结保卫家园的“城墙布”、象征家中井井有条的“井字纹”土布,以及表达成双成对之意的“蝴蝶纹”土布等,都是布布瀛主理人周勤从20年间收藏的30吨崇明土布中挑选出的最经典纹样。展厅内,一架小织布机的出现,还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机会。“崇明土布从取出一粒棉籽,到织就一块布匹,一共需要20多道工序,全部由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完成,要耗费大半年的时间。原版的织布机,其实比一张餐桌还要大,操作也相当复杂。”周勤介绍,“考虑到展厅的大小,我们带来了这台为孩子改良设计的简易织布机,带观众体验一下织布的过程。”
除了承载着传统非遗传承者匠心和汗水的布匹,展览上大放异彩的还有融汇了年轻设计师创意的文创产品——传统的旗袍、香囊,萌萌的生肖玩偶,精致的包包、胸针、小圆扇,成套古朴的桌椅家具,还有“超小边角料”拼在一起缝成的杯垫,琳琅满目,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为了这些作品,设计师燕子带领的团队可是颇花了一番心血:“首先做文创就是为了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选择品类要实用;其次,我们收藏的30吨土布看似很多,但由于全手工的土布不能大规模生产,所以‘用一块少一块’,设计产品时就要尽可能小而精,不浪费一丁点布料;最后,当然也要兼具时尚和传统的审美,最好能体现崇明的地域文化。”燕子参与设计的一套小圆扇,就融合了崇明方言和新兴的网络表情包形式,正面用土布拼贴成卡通小人的表情包,反面则绣上“嗖瑟给”“袄要”等与表情配套的崇明方言,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还有众多以“花”为主题的胸针、摆件,则是为2021年崇明举办中国花博会专门设计的“伴手礼”。
“我是老上海人,但去一趟崇明还是很远的,所以对崇明土布我一直是‘只闻其名’,没有近距离欣赏过,这一回竟在家门口见到了。”昨天,还在布展期间,家住南昌路的居民杨曙辉就忍不住来提前欣赏一番,“没想到土布一点不‘土’,不输那些国际时尚大牌哇!”杨曙辉的感受,正是主办方希望通过这场展览带给人们的体验。周勤说:“非遗不能只被关在博物馆中、被专家学者研究,它要被普通人看到、使用和喜爱,才能真正活态传承下去。我们一直都在做非遗进社区的项目,以往多是以讲座、体验课的形式,能参与的人数和时间都很有限。这次有了与微空间的合作,我们终于可以把‘基地’搬到社区中来,这一个月里,附近居民随时都能来体验,南昌路上的市民游客也都有机会‘偶遇’。”展览期间,布布瀛的设计师们将于每周六面向社区居民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带大家触摸崇明土布,用土布制作书签、玩偶等。(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