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讯:两会焦点|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代表委员谈三大增长极发展
新民晚报| 2023-03-10 11:06:04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开放“窗口”、经济引擎、辐射带动和改革示范等重要使命。三大区域各自发挥着自身特色,彼此竞合相连,从地理空间上看,构成了一个共筑发展的稳固“铁三角”。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各地“强信心、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吹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如何拼经济、开新局?

全国两会期间,新民晚报、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联动响应,邀请来自三大区域的代表委员,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长三角:互学互享 推动区域产业新合作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可以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跳出本区域的‘圈’,形成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最终达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委员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长三角地区正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是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科技创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2022年8月,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地方骨干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旨在共同构建促进区域科创一体化新平台。

曹阿民委员建议,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以大项目为牵引,用具体动作推动实际联合。以联盟成员单位为基础,瞄准应用技术研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强化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同时,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与龙头企业,定期梳理、凝练产业共性需求与企业技术痛点,形成需求清单,集成联盟成员单位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信息资源壁垒,联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中试孵化”的“长科创”资源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谈及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协作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代表表示,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国家层面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协作发展。

陈卫代表介绍,202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旨在把无锡打造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年多来,无锡在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与粤港澳互利合作,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

陈卫代表建议,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工作给予更大力度指导和支持,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京津冀:互联互通 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委员提出了一个“数字京津冀”的概念。他认为,面对未来数字新时代,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是适应区域竞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产业革命新机遇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战略制高点。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贸易港。连玉明委员认为,这是将数据要素开放流动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尝试。他提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充分发挥中关村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形成上下游联动、分工合理的数字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把京津冀打造成为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

连玉明委员强调,数字京津冀首先是要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新机会、合作新红利。更加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促进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路通才能事通。多年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十分关注轨道交通现代化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问题。今年,他的提案聚焦轨道交通现代化。他建议,要因地制宜加强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分类别设计,加快构建不同容量等级和不同速度等级,有序衔接、供需匹配的综合轨道交通网络。

以京津冀为例,钟章队委员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轨道上的京津冀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国家干线铁路和区域铁路建设持续完善,“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但“四张网”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市域(郊)铁路网发展很是欠缺。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进市域铁路建设。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强调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钟章队委员建议,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要针对都市圈、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多高铁站、多机场间换乘难和中转低效的问题,建设地下环形快速联络线、市域(郊)铁路环线,形成与不同高速交通模式的高效连接。“无论是京津冀三地的‘四网融合’,还是北京市建设市域铁路环线,都离不开三地的互动。我建议三地应多些互动,共谋发展。”

粤港澳:互助互补 共创科技攻关新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引擎发动机,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其发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代表认为,三大增长极各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探索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创新人才培育与交流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北京、上海是京津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薛其坤代表在北京工作学习30多年,经常在上海参加学术活动。他说,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而且集聚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资源雄厚。上海是我国经济龙头城市,国际化程度和金融业的发展都有特殊的优势,科技创新实力也很强。

在薛其坤代表看来,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给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呼吁,在深圳布局若干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深圳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大科学装置是加强原始创新的“利器”,为科学家提供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先进科技条件,是引才聚才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而南方科技大学要发挥好人才“蓄水池”作用,把全世界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学者吸引到南方科技大学来,全力培养高水平人才,助力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布局和三大增长极,联合起来协同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动力。”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委员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各自优势明显,“强强联手”意义深远。

在他看来,要让三大增长极携手并进,除了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交流和沟通,建立起长效协调沟通机制外,还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三个地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起行业信息平台,把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和服务联合起来,所有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上找到其所需的信息和资源,这样将极大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延链、强链、补链。”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王理宗委员认为,三大增长极在科研的协同联动上大有可为。“三大增长极各有很多实验室,那么是不是可以共建实验室系统,针对某个重大产业,进行协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他认为,打通三大增长极的实验室系统,可以快速有效解开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手”,为我国重点领域的科研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他认为,共建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体系,高校实验室之间要联动,要让企业参股、让社会资本进入,以助推产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这样的话就不会闭门造车,避免重复研究,也避免造成巨大的创新资源浪费。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范洁

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徐苏宁

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董鑫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宁若鸿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