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冠救治能力,尤其是“保健康、防危重”,是如今上海社区医疗机构的头等大事。
突然被推上最前线,承担起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减少重症转化和分流新冠病人的重责,特别是随着小分子药物下沉发放到发热哨点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直面居民迫切的需求。
Paxlovid到底配不配得到?输液室里居民们的情况如何?驻点专家对“分级诊疗”持什么样的观点?新民晚报记者直击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镜头带你了解家门口的“一场仗”。
(资料图)
在发热哨点为高龄父母配Paxlovid的老人
走进彭浦镇社卫中心的大门,“发热哨点”四个字即刻映入眼帘。据记者观察,来到这里的居民需求明确且急迫——想要配上小分子药物Paxlovid。
1月11日早上8点刚过,61岁的宋女士就拿着母亲的身份证和病历卡来到发热哨点,她不断向医生强调:“大医院说社区有小分子药配,我才找过来的!”。社区医生确认其母亲的身份信息与病情症状,再核实病历卡上三甲医院出具的诊断意见和医生签字后,宋女士终于替母亲配上了药。
紧随而来的林女士情况则要复杂一些。70岁的她要为老母亲配药。由于行动不便,林女士的母亲并未去医院就诊过。作为和这里的家庭医生签约的老人,她想来碰碰运气,帮母亲配些Paxlovid。
“家庭住址在哪?”
“老人阳了几天?”
“血氧饱和度以及基础病有吗?”
……
一边询问情况,社区医生一边为林女士联系上了家庭医生胥美全。半小时后,胥医生和李女士一起到其家中,反复确认症状并监测各项指标后,胥美全为这位刚“阳”了一天的94岁老人开具了配药单。
据了解,彭浦镇有两家社区医疗机构,全镇60岁以上人口1.7万,基层医疗资源的压力可想而知。胥美全介绍,像林女士母亲这样的情况,家庭医生必须上门诊断,“面对面”沟通病情,掌握其用药史等情况后作出评估,后续还要保持跟踪。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来综合判断,而且转阳5天以内使用Paxlovid才有好的疗效。”胥美全表示,除了要“精准用药”,药品库存也是基层必须调度好把握好的难点,“上周备着的Paxlovid配完了,社卫中心马上协调各方第二天又调来一批,尽力保证符合配药规范的老人能及时用上。”
输液室里阿姨爷叔都在聊这一件事
“你之前是去十院吊水的?”“市北医院也挤满了人!”“我也是看那里人太多才过来的!”
输液室里,阿姨爷叔围绕着一个话题聊了起来——在大医院里输液的“艰辛历程”。
这也是大家在社区医院放开输液服务后,转而选择这里的原因。
“我去同济医院看了,说是肺炎要吊3天水。”肖女士告诉记者,“大医院里走路都人挤人,在社区输液,路上花的时间少了,空气和环境也好多了。”
宋先生陪着母亲来输液,他坦言来到这里后,两人“心情都好多了”:“大医院里光挂号排队就得五六个小时,输液室里都是人,家门口的医院条件好,我们都高兴。”
医院医务科科长张丽梅表示,两周前输液室开始接收原本要到二三级医院输液的患者,同时还新增了4个位置供病人氧疗。“为了分流病人,我们持续地做着工作,下一步还申请了CT设备,通过审批后会立即投入使用。”
驻点专家建议:理性看待小分子药物
来到二楼的门诊大厅,每个诊室门口基本都有等待中的老年患者。市北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瑾正在给一位担心自己处于“长新冠”中的老人问诊。
作为长期在这里驻点的专家,去年12月以来,她主要在社区医院做了三件事:“一是全员培训,要先认识新冠这个病;再认识药,比如新冠小分子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三是开展会诊,社区没有能力救治的病人可以及时转到我们市北医院。”
采访中,她也普及了一些关于小分子药物Paxlovid的知识:“它不是神药,千万别想着囤这个药,要把资源给到最需要的人,比如发病5天以内的老人,而且是为了防止转化为重症,才推荐使用。”
王瑾提醒:“老人看了各种消息以后,会觉得这是‘救命药’,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Paxlovid的代谢可能会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彼此的疗效,所以必须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而且它对肝肾功能也有很大影响。”
发热哨点提前干预、提供氧疗开放输液、专家下沉对接指导,上海35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与新冠正面交锋中。王瑾觉得“关口前移”后,社区力量对二三级医院来说,起到了显著的分流作用:“之前我们医院都是每天上千号的急诊,现在下降到了600号左右。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和社区打好配合,追踪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
新民晚报记者 董怡虹 刘慧琴 黄于悦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