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方翔/文
上个月,一首有关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医学科普童谣——《我不是Superman(超人)》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热播。昨天,当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在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时候,她感到责任重大。她建议设立“儿童伤害预防宣传周”,推动“医教结合、医社联动的儿童伤害三级预防体系”,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
安全性是儿童发展最基础的要求。由于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危险的判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很弱,安全将是所有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条件,更是城市儿童友好度的重要体现。去年9月,《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在20项具体建设任务中,就包括完善儿童安全防护涉及儿童安全问题。《健康中国2030》亦将儿童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造成儿童伤害的原因多种多样。像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每年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达2000余例,这些病例中有骨折,有头颅外伤,有腹部外伤;从致病因素来看,有交通意外,更有高空坠落伤害等,这些不仅给儿童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身体和心理创伤,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损失。
筑牢儿童安全屏障,需要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环节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意外事故,相关机构应当给予及时、专业的救治与康复,最大程度减轻伤害的影响。徐虹委员建议设立“儿童伤害防范宣传周”,促进全社会关注,并建立“医教结合、医社联动的儿童伤害三级预防体系”,包括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的头盔、座椅等保护用具。让每个孩子能够有平等地接受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的机会,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提高救治率,从而促进上海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这段时间的网课,加上即将到来的寒假,不少孩子都“散养”在社区里,由于父母大都在上班,无法现场监护,因而意外时有发生。上海市政协委员蒋欣泉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意外摔倒、碰撞等是牙外伤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当儿童奔跑时最常发生。
要防止意外的发生,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知危险,会避险”,提升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除了家长要加强监管之外,社区也要通过安全设施的维护、安全规则的制定、安全志愿者的配备等,为社区内少年儿童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儿童伤害防治科普能力建设体系,面向医务人员、教师、市民以及专业科普人员等开展培训工作,大力培育儿童伤害防治领域的科普人才,扩大健康科普优质资源供给。
儿童安全是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尽管我们无法控制意外来袭,但可以时刻作好充足的准备,防患于未然,一起帮助孩子识别和规避潜在的安全隐患,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儿童友好型社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