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成为今年上海车展的一大亮点,几乎所有的头部智能驾驶玩家都有NOA技术产品的展示或者商业计划的发布,不过NOA的大规模普及还受限于不菲的成本,而在轻量级行泊一体市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随着成本实现大幅度的下降,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飙升。
作为国内首个获得自动驾驶量产项目的创业公司,易航智能看准了汽车智能化市场瞬息万变的机遇,在本届上海车展推出全新行泊一体Lite方案,仅需单颗芯片以及8TOPS算力即可实现行泊一体的诸多高级功能,其域控制器成本也低至千元左右。
(资料图)
不得不说,易航智能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这对目前成本承压的智能电动汽车来说,自然是及时雨,而在易航智能创始人、董事长陈禹行看来,这对自动驾驶公司的要求极高,必须具备全栈自研的核心能力,才能掌握系统工程能力,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新方案成本低功能强
在众多的自动驾驶公司中,易航智能极其低调,但起步却非常早。早在2015年,陈禹行就创办易航智能,公司成立第二年即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自动驾驶量产项目的创业公司。作为易航智能的灵魂人物,陈禹行带领团队发展成为业内少有的具备自动驾驶全栈自研能力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纯视觉AEB量产的公司,获得C-NCAP & E-NCAP双五星评级。目前,易航智能拥有四大量产产品线,覆盖L2级-L4级自动驾驶行泊车多种场景,并于2022年在业内率先量产了基于TI TDA4平台的NOA(领航辅助驾驶)行泊一体方案,推动自动驾驶量产进入新阶段。
此次上海车展发布的全新行泊一体Lite方案,可以理解为NOA(领航辅助驾驶)行泊一体方案的普惠版,其优势就是成本更低。“太贵的东西永远成不了标配。”陈禹行表示,以往黑盒模式且不能迭代升级的一体机将逐渐被取代,而单SOC的行泊一体方案将成为这一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行泊一体将原本独立的行车、泊车控制器集成在一个域控制器里,既充分利用算力,又降低硬件复杂度(简化接口、减少线束)等,从而使自动驾驶功能实现成本大幅降低。而在单SOC行泊一体方案中,除了减少主芯片外,与SoC配套的电源芯片和存储芯片等均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可进一步降低整个域控制器的BOM成本。
从研发效率上来看,行泊一体方案仅需开发一套底层基础软件及中间件,大幅提高域控制器开发效率并节省开发成本。
在功能迭代上,新的方案也为自动驾驶功能的持续升级奠定了基础,实现更加高效、稳定、安全的 OTA 升级。
全栈自研是竞争壁垒
在本轮汽车革命中,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企业非常多,整车企业、IT巨头、汽车电子企业以及新兴的创业公司都是参与者,且各有各的优势。
在产品端,同质化的产品也在进行激烈的红海竞争,只有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方可在红海之中杀出一条出路。陈禹行认为,整车企业如果所有车型的自动驾驶项目都从0到1全栈自研,那意味着一个庞大软件团队的巨额投入,没必要也不划算,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则是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且可以有效分摊成本。
“整车企业要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还要体现出差异性,这就对供应商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禹行举例道,“行泊一体域控方案上车,车企就要考虑软硬件之间的配合、感知与规划之间的配合,其中有很多经验和know-how。如果没有做过全栈自研,只做过其中一个功能模块,会不知道怎么跟车企配合。所以车企即使找软件供应商、硬件供应商,也会希望供应商经历过所有量产的环节。”
具体来看,易航智能的全栈自研能力包括:感知、决策规划控制、软硬件研发、测试标定以及硬件生产领域。“摄像头的精度是自动驾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摄像头精度不够,在测量车距、检测车位等方面都会变得不准,为后续研发带来极大不确定性。”陈禹行介绍,易航智能在苏州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及自动驾驶专用摄像头生产工厂,来自主完成软件方面的研发和硬件传感器的生产。
此外,得益于全栈自研能力,易航智能的方案支持数据回传和OTA在线升级,这将有助于后续NOA功能的升级。
有机会跑出来新巨头
本轮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而下半场是智能化。在电动化的上半场,产生了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零部件巨头企业,有效支撑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做大做强。
如今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的科技企业是否仍然有这样的机会?对此,陈禹行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过去的汽车电子巨头只是在ADAS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是在L2+及以上的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比如行泊一体,中国企业就是目前的领跑者。”
在陈禹行看来,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先将不可逆转,原因在于进入更高阶段,传统汽车电子企业过往积累的优势不再,而因为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观念,他们会在新的领域落后,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企业会一直不停进步,进一步拉开差距。
据了解,易航智能行泊一体方案已经配套在雷诺汽车并出口到欧洲,而对于易航智能未来的发展,陈禹行也颇有信心:“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快要成为全球第一,而其中的智能电动汽车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的智能化技术供应商也会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整车一起走向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