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大国工匠 潘从明“炼”出“稀贵”人生
凤凰网甘肃| 2023-03-06 09:34:03

潘从明展示“颜色判断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在金川集团贵金属冶炼的生产线上,总能看见一个身穿绿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忙碌身影。他就是潘从明,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公司冶金高级技师、贵金属分厂提纯班班长,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省级领军人才”。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潘从明立足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

他不仅能根据贵金属料液的颜色进行纯度判断,还带领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公开专利26项,并解决了传统工艺对复杂贵金属原料适应性差等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从普通一线职工到高技能的国家级工匠,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凝聚着潘从明对贵金属冶炼的一片赤诚之心。

潘从明在生产一线

1996年,从技校毕业的潘从明进入贵金属冶炼厂从事贵金属冶炼工作。学习铸造专业的他,起初面对贵金属的提炼和加工时“一窍不通”。

贵金属是精密电子、航空发动机、燃料电池等国家战略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我国贵金属资源储量仅占全球的0.39%。90%的贵金属是从废弃矿渣里提炼出来的,贵金属的提炼需要精湛的技艺。

如何提高贵金属的提炼技艺?如何提高收率、降低成本?

潘从明带着探究和对贵金属冶炼的敬畏之心,一头扎进生产线和化学方程式里,围绕着800多个贵金属冶炼化学式反复思索、不断推敲……

“杂质含量的不同会导致贵金属料液颜色不同!”在反复的试验过程中,潘从明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在浑浊的液体中观察出微弱的色彩变化,甄别着那些若隐若现的贵金属分子。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潘从明按捺住心中的激动,经历成千上万次的观察记录、实验验证后,潘从明的“颜色判断法”终于与化学检验结果一致。

“颜色判断法”作为铂族金属精炼师的绝技与绝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向世界推广,潘从明也因此成为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99.99%产品纯度的传奇工匠。

不止如此,潘从明还成千上万次地模拟实践过无数种冶炼工艺,优化再优化,不断推出新工艺新设施——

“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解决了沿用38年的传统工艺存在的原料适应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清洁性差等技术瓶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应用以来,为金川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盘活贵金属资源6400吨,增产金铂钯686.729kg。

潘从明带徒弟实验

自主设计研发了以高硼硅玻璃为材质的玻璃冷凝器和PVC材质的筛板氨水吸收塔的成套回收装置,首次实现了贵金属废气中微量贵金属、酸类、氨类试剂等的高效回收,提高贵金属收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精炼成本;

开发了一套收率指标高、加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环保性能好的复杂铑铱物料分离精炼全新工艺,使铑铱生产周期缩短了62.5%,单位加工成本降低了55.9%,解决了40多年来困扰无数国内外同行专家、教授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铑铱生产技术的空白;

……

截至目前,潘从明拥有受理授权国家专利53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12篇,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创新项目138项,囊括各类科技奖项20余项。

如今,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潘从明充分发挥工作室平台优势,将自己“绝技、绝活”的精髓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和徒弟们,并结合自己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编纂出30余万字的资料,作为贵金属冶炼工培训教材,广为使用,为贵金属精炼行业培养了165名高级技能人才。

“我和团队赶上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好时候,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潘从明说。

潘从明(右二)展示创新成果

(新甘肃)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