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吃饭,就从前来说,不仅是大事也是难事,个中烦扰的滋味,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记得梁实秋先生曾说:若要一天不太平,请客;若要一年不太平,盖房子;若要一辈子不太平,娶姨太太。城市人少有盖房之经验,然而可以料想,若无一年之折腾,必很难成事。至于娶妾之封建陋俗,早已全然废除。不过,即便是一夫一妻制,如果遇人不淑,娶一河东狮类的悍妇,那么此生要想太平也是难的。反之亦然。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玩笑话:不结婚吧,担心晚年会没伴,结了婚吧,还不一定能活到晚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三者相权取其轻,比较而言,风险成本最低的“不太平”,也就是请人吃饭了。
如今请人吃饭,绝少有将客人请到家中,亲自下厨,前后折腾忙趴一天的。大多还是招宴于饭店酒肆,虽说破费一些银子,但大事肯定算不上。然而难事还是免不了,若都是些熟知朋友还好说,如果请不熟的贵客,那还须考虑店家档次气派、餐标规格高低、来宾主次安排等,都会大费踌躇。即便是老友相聚,那么如何拟定人选、如何选定佳期,也是颇费周折之事。作为做东的一方,总希望所拟请的宾朋全部出席,但结果往往落空几位,很难“一网打尽”。所以说,日期的选定最为困难,太远了容易有变数,太近了又担心他人已有安排,猝不及防。过去好像有人说过,提前一周请人吃饭,那叫“请”;提前一天请人吃饭,只能算是“通知”;若当天叫人吃饭,那就谈不上“请”了,而是“抓”。这叫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缉拿归案”了事。
因此,我们常常为了凑齐一桌好友,本打算约一顿“喜迎中秋”的饭,结果由于时间难以契合,只得一拖再拖,直到过了元旦,仍没约成,眼看春节将至,欢聚酬酢应接不暇,原定的饭局也逐渐成了“烂尾”。
相比于请饭之难,现今的“蹭饭”,则愈来愈容易了。钱锺书有言:把饭给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当然,作为“蹭吃”的一方,自己是万不能说“赏面子”的,只能谦虚地称为“蹭饭”也。而且随着大家生活水准日益提高,我们的“蹭饭”机会也愈来愈多。尤其是一些有头有脸的、能画会写的、又拉又唱的……隔三岔五,总不免收到来自各方的邀约,一周三五蹭,几乎是常态,一日二三场的“撞车”事件,也偶有发生,此时只恨自己分身乏术,如果场所相近,或还可赶场兼顾,若是“远开八只脚”,那就十分无奈和为难,要么舍吃取义,要么舍义取吃,选择永远是痛苦的事。
“蹭饭”蹭多了,体会也日深。虽说和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的主动权,皆在东主的一边,然请不请在他,去不去则由我。看似被动,其实也有主动的一面。按理,作为“蹭吃”的一方,是不该有太多发言权的,但若按钱氏的“赏光”理论,总结一下吐个槽也不为过,有的饭局“蹭”是蹭了,感觉确也有诸多尴尬和不爽。所以,据我多年经验,试举六类,虽挂一漏万,然也不吐不快。
首先,三观不合,语言无味。因为“蹭饭”是被动受邀,有些人的思想观点并不在同一维度,遇上时事热点,站队不一也是常事,如有人非要在饭桌上说服对方,那就会非常无聊。除此外,还有些人习惯端居高位,把朋友私宴也当作领导训言,喋喋不休,甚是无趣。
其次,举目无亲,十三不靠。召集者邀客胜似乱点鸳鸯,全然不顾来宾的互相关系,结果同坐一桌,济济一堂,皆不知彼此姓甚名谁,也不明来路,环顾左右无相识,十三不靠,好比一副“烂糊牌”。
再者,目的明确,功利十足。二十多年前,我曾应一不太熟的朋友吃饭,吃完了就拉我一旁开口借钱,令人厥倒。当然,朋友间吃饭,托办事情、增进感情之类的也属正常,未尝不可。但人们更多还是青睐于那种无主题的纯饭局,如目的性太强、吃了就要办事,办不成就要拉黑,如此饭局,实在不敢铤而走险。
第四,滴酒不沾,矜持静观。某次饭局,大家落座,请客的老板第一句就问:“你们要喝酒么?”大家面面相觑,沉默半晌,不知如何接茬是好。许多东道主自己不喝,似也不太希望人家喝,或者象征性地倒上一点点,结果一瓶酒带来,居然还剩半瓶再带回去。一顿饭吃下来,宾主相互静观,矜持度比冷餐会还冷。
第五,有荤不吃,大家陪素。遇上喜欢素食的朋友做东,在并非寺庙或专吃素斋的场所,事先未作预告,临时却让客人随其一起素食,强人所难。殊不知我等“肉食者鄙”,实难苟同。
第六,满座一色,非荤即素。有道是“男女搭配,吃饭不累”,一桌美餐有荤有素,一场饭局最好也须阴阳调和,莺啼燕鸣,虎啸龙吟,方能满室生辉。我有时参加的饭局,推门一看,居然清一色全是“光榔头”,那和“吃素斋”又有何异耶?(管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