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CPI已连续几个月环比负增长,大消费股是机会还是陷阱?
立成说投资| 2023-07-10 17:02:31

文/金立成

立成,是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创业者,更是一名活跃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一个躬身红尘的修行者(道家),金巴巴财策创始人,财经专栏作家,拥有17年专业投资经验,著有雪球丛书《聪明投资课——一个独立投资人的心路历程》,专注于投资教育和家庭、家族财富顶层设计与咨询。

(本文1500字左右,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这是“立成说投资”第540篇原创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内容为正文:

今日,统计局公布近期CPI数据:今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下跌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1%。

今年以来,CPI增速已经连续5月个月环比负增长:其中,2月份CPI环比负增长0.5%,3月份环比负增长0.3%,4月份环比负增长0.1%,5月份和6月份均环比负增长0.2%。如此连续数月、萎靡不振的的CPI增速,已经说明了大消费市场一片惨淡和哀嚎。

众所周知,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投资者都清楚出口当前的严峻形势,这里就不必赘述了;消费增长已经被连续数月的CPI数据泼了一盆冷水,看样子,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了。靠什么投资呢?大概率还是各类基建投资和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吧。

去年年底疫情放开时,管理层就三令五申要刺激消费,释放各种利好的消费政策,但从目前的市场终极反馈来看,过去的经济政策效果似乎不太给力,投资者要密切关注下半年是否有更强的刺激政策出台,来提振大消费的崛起。

一般来说,消费的增长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方面是消费者要有信心消费,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充满乐观预期;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要有经济实力来消费,无论是用储蓄消费还是用信贷消费,这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可惜的是,在后疫情时代,老百姓的腰包普遍没有以前鼓了,叠加今年的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年轻人失业率较高,所以当前的消费信心不足,好多人宁愿把钱存入银行也不拿出来消费。另外,由于人们对未来充满了较为悲观的预期,不敢像以前那样轻易借钱消费,银行的消费信贷增长也开始下降。

从收入与GDP比重的角度来看,以2022年为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实际增长率为2.9%。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2022年人均GDP为85698元)的比重高达43.0%,这一数据比例并不算低,但若以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来计算,工资性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仅为24.0%。

由于工资性收入占GDP比重不高,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手里无多少余钱消费,又不敢轻易借贷消费,才是当前消费低迷的根源所在。因此,不少消费刺激政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工资性收入增长问题、债务压力问题和消费信心问题。

因此,有人在调侃说:若无负债压力,口袋里有钱、心里有信心,哪里还需要什么刺激来消费呢?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上的大消费股普遍持续阴跌不休,从以上分析来看,市场还是比较有效的,对消费股的业绩增长充满了悲观的预判。

刚需消费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以猪肉为例,今年陕西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7月4日猪粮比价为4.9:1,而猪粮比在6:1是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今年养猪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可能不太理想。而对于奢侈品消费高端白酒来说,其消费群体主要是富人群体,叠加产品的金融属性优势,高端白酒企业的日子要相对好些,预计还能继续保持一定的平稳增长。

面对如此跌跌不休的行情,不少投资者都在问,大消费行业还有希望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其实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大消费行业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吃吃喝喝总是少不了的,只是多与少的问题。随着未来经济的平稳复苏,大消费行业是大概率会重振雄风的。

不过在经济下行周期内,要尽量避免选择那些护城河不深、行业竞争格局较差的消费股来投资。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会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聪明的投资者总是善于“逆向思考”,历史反复证明,一项好的投资,往往是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做出的,比如“塑化剂风波”下的高端白酒,“三聚氰胺危机”下的乳制品,“封刀门丑闻”下的眼科服务等。当前二级市场上已有不少优质消费个股的估值已经跌入合理低估的区间,是值得有心的投资者多看一眼的。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