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各种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掌握防灾自救技能非常重要。城市内涝如何自救?地震来了如何避险?前两天在虹口区广中路街道花园坊举行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上,组织方发放《防灾减灾科普手册》,组织心脏复苏、紧急避险示范演练……社区居民积极学习和参与,对于防灾减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防患于未然,关键在于人。自“全国防灾减灾日”于2009年设立以来,人们对于防灾减灾的关注点也在深入:从韧性城市到韧性社区,通过提高居民的参与性、扩大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复功能,将隐患消弭在萌芽状态。
防灾化于心,减灾践于行。去年申城经历了持续高温“烤验”之后,又遇到了台风“轩岚诺”“梅花”等,但上海都经受住了考验,这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魔都结界”,靠的不是令台风改变路径的“玄学”,而是来自于每个人的众志成城。特别是各社区闻“风”而动,通过在社区网格中建立走访排查、抢险队、特殊群体关爱等应急机制,尽可能把风险化解在网格中。
5G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使城市变得更加“聪明”。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汇聚着各种应用场景,在防灾减灾中可以倒逼创新转化,将需求落地:2020年,在迎战台风“黑格比”过程中,上海在“一网统管”社区治理模式中提供了防汛防台应用系统的服务模块,并在长宁区仙霞新村社区试点:2021年,台风“烟花”来袭,普陀区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平台当时上线的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模块和智慧防汛模块,精准实时提供各类降雨量、风力、道路积水等相关信息;今天,“一网统管”等智能化平台在社区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面对各种灾害,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有丝毫放松。通过打造具有韧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效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圈”出幸福的生活。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