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点!公共场所的人脸数据怎么处理?上海公示全国首个《应用规范》
澎湃新闻| 2023-04-07 11:08:18

日前,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应用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及编制说明予以公示,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相关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此次发布的《规范》是全国首个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分级分类管理的地方标准,将智慧城市的数据治理工作再推一步。

对于《规范》,有不少市民产生疑惑:此举是否在鼓励人脸识别的普及?实际上,在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规范》是为了让人脸识别使用更有序,而并非推广。

人脸识别在安防、交通、金融、教育、支付等领域已普及使用,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新兴数字技术,人脸识别系统令人们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然而,由于人脸信息属于敏感的生物识别信息,社交属性强、易采集,且具有唯一、不可更改,隐私权及肖像权属性,一旦泄露将可能导致数据滥用、隐私泄露、名誉侵权等多重危害。因此,人脸识别的合法性边界和治理框架等问题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城市的普通居民,人们难以确保自己的信息数据是否保密,少有企业或机构在收集人脸信息时,明确告诉被收集者,数据会存储在哪里、如何保护,个人是否有权利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删除自己的数据。

如果只是泄露一张照片,可能问题还不大,但如果面部信息是和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这些数据关联在一起,一旦泄露,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然而,完全禁止或完全放开该项数字技术的使用都不可取。不同公共场所、不同使用场景和需求,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要求和应用目的有所不同。

对种类繁多的人脸识别场景和应用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级管理,成为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负责任、有底线、符合伦理使用的关键。

此次《规范》依循《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明确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应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公共场所不同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进行分类,根据人脸识别应用目的、底库规模等风险因素进行分级,并基于分级分类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和管理要求。

具体说来,《规范》对人脸识别应用的常见公共场所,按照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进行两级划分。应用场景分为社会管理、行业应用、其他三类。

社会管理包括公共安全、司法、政务、公共服务、交通以及其他具有社会管理属性的领域,主要应用方向涉及社会治理管理的人脸应用场景;

行业应用主要包括金融、医疗、教育、建筑、房地产、商业、娱乐以及其他行业,主要应用涉及利用人脸识别系统辅助本行业业务的应用场景;

其他则包括社区和园区。主要应用涉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人员管理、安全防范等目的的应用场景。

由此,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规范》确立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应用原则和相应管理要求,不仅对全面保障市民隐私和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人脸识别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基于场景的分级分类管理的主要好处包括:

一、实现精准化应用。将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进行分级,根据不同场景的安全等级,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实用性,同时降低误判率和漏判率;

二、更到位地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根据不同场景对人脸识别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后,有助于及时删除不需要进行实时监控或不必要保存的数据,并提高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三、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差别化研究和开发,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和特点,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提高技术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促进行业发展;

四、有助于引导不同行业和企业依据各自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进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人脸识别开始,对人工智能技术施以技术和场景的分级分类管理,将使其与城市治理更加紧密贴合,能够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