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继《狂飙》后,张译主演的刑侦悬疑剧《他是谁》再度成为爆款,豆瓣8.0的评分足以说明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在剧中,张译饰演年轻刑警卫国平,在1988年一次雨夜追捕连环割喉杀人凶手过程中目睹战友牺牲,凶手却逃跑了。8年后,当地再度发生恶性凶杀案,在追查的过程中,卫国平发现了更多与8年前连环谜案相关的线索。和以往刑侦悬疑剧不同,张译这次主演的卫国平有着更为丰富的层次,主角也不再是只有光环,也有软肋,也可以“翻车”。的确,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从这部剧开播到现在,观众对于卫国平这个角色的评价基本是优点和缺点对半开。故事一开始就展现了卫国平不找到真相不罢休的工作风格,张译对卫国平侦破命案“不破不休”的韧劲刻画非常令人动容,无论是卫国平整个人沉入污浊下水道寻找尸块,还是带队在垃圾山中昼夜翻找案件线索,画面都真实到不适合观众吃饭时追剧。
不过,“88谜案”始终是卫国平的心结,为此他长期失眠神经衰弱,每每提起割喉案,都会胸口作痛。这也极大影响了他的判断。他想当然地把1996年的恶性凶杀案与8年前的谜案联系在一起,失去了警察该有的中立立场,最终指纹比对的结果证明他的猜测是错误的,一切又只能从头开始,这是刑侦剧中不多见的主角“翻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这次“翻车”反而增强了卫国平这个角色的真实度。
此外,作为正面角色,卫国平在刑侦业务课上,教授阐释的“恶意”一语点醒梦中人:有罪推定就是办案人员心中的恶意,警察的勇敢不光要看他面对危险时能否奋不顾身,也要看他是否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推翻自己、否定自己。从创作背景上来说,《他是谁》中这一桥段对应了1996年《刑事诉讼法》首次大修,生动诠释了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深刻法理。因为心结走向偏执的卫国平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心魔,看到了自己的“恶意”,也理解了身为警察应该追求怎样的公平正义。
应该说,这部剧除了保留了刑侦悬疑剧中抽丝剥茧破案的精彩之外,还不惜牺牲主角光环、减慢故事节奏,也要让人物完成“见自己”的内心成长。正如导演鲍成志所说,《他是谁》的特点就是把刑侦类型剧与现实主义题材剧两者结合:“一个恶性案件如何影响了普通人、警察和罪犯自己的生活?我们希望回归现实、回归平凡的人物,不管是执法者、百姓还是罪犯,都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有着影响对方命运的能力。”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卫国平一样,积极进取也不乏一些私心,甚至还会生出不自知的“恶意”。卫国平的故事无疑证明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