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民间皮影戏“活了” 新春年味“浓了”
凤凰网甘肃| 2023-02-01 16:42:50


(相关资料图)

永昌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昌县水源镇北地村7社的吕兰生老人,自幼喜好民间艺术皮影戏。少时就跟随爷爷和父亲,经常穿梭于武威、永昌等地,演出皮影戏。吕兰生对皮影戏潜心钻研,他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了大量的皮影人物道具,2011年他被确定为省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

每逢春节,吕兰生和家人及亲朋好友,都要表演皮影戏,皮影戏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也成为北地村甚至永昌县水源镇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永昌民间皮影戏源于陕西,经武威传入,已历经300余年。

皮影戏演出的大都是传统戏曲,剧中人物按照生、净、丑、末、旦和文武官、兵的形象刻制。人物身高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四个部分,四肢又分肘、膝两段。先把这些部件分别刻制好,然后用丝线把各个部件串连起来。头和身体其他部位是分开的,演出时临场组装。演出时,根据锣鼓节奏牵动竹竿,根据剧情发展操纵人物上场,或坐或立,或来或去,或跪拜,或厮打。同时,配以吟唱和道白。说起皮影制作及皮影演出,吕兰生老人讲得头头是道。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观看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现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观众也日渐多了起来。他们全家,老伴、儿子、儿媳、孙子,都参与其中。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国内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金灿灿的玉米棒堆满了院子,八十多岁的吕兰生坐在院子中间,正在全神贯注制作他的皮影道具。

吕兰生老人用欣慰的口气告诉记者,庆幸的是,皮影传承近几年备受政府方面的关注,但凡有演出,政府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截至目前,吕兰生已经培养了3个徒弟。今年春节期间,文化馆组织演出,村里临时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演出队伍,演出效果还不错,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记者:董振虎 王生军

(看金昌公众号)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