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7月20日晚间,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参加了《“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节目,对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结合家长需要和实际困难,优化调整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同时,为减轻教师负担,也将考虑实行中小学教师的弹性上下班,缓解老师压力。
优化调整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
对双职工家庭来说,照顾孩子是日常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由此,近年来家长和社会对课后服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生活在大城市的家长们存在交通、生活负担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享有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
“教育系统要在孩子的课后服务问题上首当其冲,发挥主渠道作用。”刘宇辉在节目中表示。据了解,市教委最早从2008年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大课堂”,对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孩子的成长空间。2014年,市教委再次发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活动计划,和此前让孩子们“走出去”的活动相比,课外活动计划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请”进了学校里。
同时,自2018年开始,北京市在先前活动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看管服务,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据刘宇辉介绍,北京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为下午三点半至五点半,会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开展体育锻炼。
而从目前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来看,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赶上五点半的结束时间来接孩子回家。“下一步,市教委也将根据教育的相关要求,对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进行完善和调整,满足家长的需求,解决他们接送孩子的实际困难。”刘宇辉谈道。
考虑实行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
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阵地,教师在看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在推进课后服务发展的同时,兼顾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成为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而从目前老师的工作要求来看,老师要“比学生早到校,比学生晚离校”。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仅从工作时长看,小学老师通常7:20已到校,7:40已进班,在协助完成课后服务后,很多老师每天在校的工作时长已达到10个小时”。
此外,芦咏莉也在当晚的节目中表示,除了在校时间,老师还需要一些备课、教研、作业批改、处理学生特殊问题的时间。连轴转的工作时长对老师来说压力比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刘宇辉表示,为做好教师保障,北京市将把绩效工资向参与学生课后服务的老师倾斜。同时,考虑到教师在校时间长的工作特点,目前市教委也正在考虑让中小学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来保障教师的休息。
试点引入社会优质课程
刘宇辉指出,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特点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自愿、社会协同、面向人人、公益惠民”。从这一特点来看,尽管学校和教育部门是解决课后服务问题的主阵地,但学校在满足不同学生和家庭的需求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基于这一情况,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和“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共建或将成为未来北京市课后服务发展的方向。“教师们可以回到家门口,以社区托管点的形式,在家门口和社区为孩子们提供课后的托管服务。”芦咏莉建议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除了市教委等教育部门的牵头,共青团市委等部门也可以充分发挥探索群团组织的优势,带领青年社会组织,共同解决孩子们的课后服务问题。
而为积极拓展引进社会资源,目前北京市教委也正在考虑引进校外的优秀师资和优秀课程。“此前的一些文体活动、科技活动,都是引进校外的优秀师资和团队来做的。最近我们开始试点将校外机构的优质课程引进校园,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刘宇辉谈道。
(记者程铭劼赵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