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赶上换季,疱疹性咽峡炎正悄悄在一些幼儿园里流行起来。除了往年的“发热、嗓子疼、疱疹”等症状,南京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单鸣凤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今年因疱疹性咽峡炎引发高热惊厥的病例时有发生,希望家长重视,但别信什么“偏方”。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大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传染性极强,以1-7岁的幼儿最易感染,并且可以重复患病。单鸣凤指出,该病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在感染病毒2-4天后,患儿会出现突然发热、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头疼腹痛、四肢疼痛等,其口腔的咽喉上部会出现2-4mm的白色疱疹,四周绕有红晕,之后破溃为溃疡。“因此,如果孩子近期无诱因的突然发热,家长一定要查看其咽喉部是否有疱疹。如有发现,应及时就医明确疾病。”
孩子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该做什么?单鸣凤提醒,首先由于疾病的强传染性,患儿应立即暂停上学,居家隔离。“由于该病具有自限性,大部分患儿在经过2-4天的发热,及1周左右的全身、咽喉部症状后可自愈。家长无须过于担心,应尽可能配合医生治疗,对症用药,缓解患儿身体的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中的发热多为39℃以下的中低热,但单鸣凤提醒,部分患儿会高达40℃,引发高热惊厥。因此,家长一定要随时关注体温,尤其是容易出现高热的夜间。
据了解,小儿热性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6个月~5岁的低龄儿童高发,常常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多在体温上升期。突发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斜视、呼吸急促、头偏向一侧、四肢强直阵挛、口唇发紫都是单纯型热性惊厥的典型“信号”。发作时间通长较短,多在五分钟内,24小时内仅发作一次。
“抠喉、掐人中”“翘嘴喂水喂药”“剧烈摇晃唤醒”“强行压制肢体”……单鸣凤特别提醒,这些坊间“祖传秘方”处理方式并不对,不仅没法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引起呕吐、窒息、外伤等,家长千万别盲目跟从。“出现症状,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在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尽量让孩子侧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等误吸入气管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专家指出,惊厥一般持续一两分钟左右,就会自行缓解,如果超过五分钟还没停止,便需要立即就医。而对于既往有反复热性惊厥病史的患儿来说,当再次发热时一定要提前预防,及时用退热药和(或)镇静药。(记者于露露 吕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