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头条:“放心不下病人!”听仁济医院这些一线医护人员讲述这些天的真实状态
新民晚报| 2022-12-23 20:01:51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这一周以来,我们开始不断听说身边有人“阳 了”,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也不例外。急诊和发热门诊量陡增,挑战不言而喻,他们中有的“阳过”后还坚持在“云端”指导患者用药;有的“阳康”后立即返岗;也有的忙到只回过两次家……今天,记者采访了几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听他们聊聊这几天的真实经历。


【资料图】

马雄:“阳康”后立即返岗,“放心不下病人”

早上7点查房,对病人及时进行医嘱处理;再去发热门诊了解每日情况;上午回门诊室,接诊新的病人;下午3点开展危重病人多学科讨论(MDT),一直忙到晚上7点回家,这是仁济医院感染科科主任马雄“阳康”返岗后的一天。

“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免疫力会和病毒‘作斗争’,这种‘斗争’的强烈程度决定了症状的轻重,所以每个人免疫力的不同,导致出现的症状也各不同。”马雄说,“可能我是比较幸运的‘喜羊羊’,感染新冠后的症状比较轻,所以在服药后很快核酸转阴了。”

“阳康”后的马雄并未觉得很“轻松”,眼看着病人数量一直在增加,反而觉得担子越来越重。“实在放心不下病人,想早点回来。”12月19日一早,马雄又回到了科室里。在查完病房后,他又去发热门诊协调各项事宜。

连日来,仁济医院发热门诊量一直居于高位。截至12月22日,仅东院发热门诊一天最高接诊745人次。

马雄表示,这些病人中新冠阳性患者占了大多数,病情有轻有重,一些新冠阳性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会被收进至感染科病房。“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加重本身的基础疾病。针对不同患者要结合既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个体化救治,所以我们每天下午都会组织MDT讨论病例。”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仁济医院感染科病房的床位已经扩充到了100张,专门用于收治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重症患者。

李敏:阳了?但生活节奏依旧如常

李敏是仁济医院检验科的“大管家”。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检验科作为疫情战线上的“侦察兵”,一直承担着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任务,李敏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中招”后,她按照防护规范进行单间隔离,严格分餐,房间白天通风。她服用退烧药后,第二天便不再发热。李敏表示,虽然还是喉咙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感觉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闲不下来的李敏开始和科室里的同事电话和视频联系,了解核酸检测进度、人员安排、员工感染情况及应急队伍的组建等工作。“作为‘大管家’,科室里的工作都要一一跟进,而且也都在我身体承受范围内。每个人感染后的机体反应不一样,所以我的情况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如果‘阳’了,还是建议大家多休息、多喝水、多补充优质蛋白,抱着积极的心态,这些都有助早日康复。”李敏表示。

范颖:“想快点回来,给还坚守在岗位上的同事们打打气”

最近,范颖不断听说身边的同事“阳了”,她也不例外,然而,“阳了的”还有不断前来就诊的病人,眼看着急诊留观大厅里的病人越来越多,她在休息两天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范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护士长。12月17日,她在加班时突然觉得人不太舒服,凭着职业敏锐度,她感觉自己“中招了”,回家立马测了抗原,意料之中“两道杠”。

范颖在急诊科工作了31年,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很有经验,她立马服用了一些对乙酰氨基酚和散利痛,大量喝水、充足睡眠,人出了一身汗,症状逐渐缓解。

“那两天人没胃口,但我还是逼着自己吃东西、喝牛奶,补充蛋白质,想快点提高自己的抵抗力”。范颖说。

范颖心急着恢复体力,因为急诊正面临着“战斗性减员”与“工作量攀升”的矛盾,她想早点回到工作岗位上。

12月21日,仁济医院急诊就诊人数达1100余人次,是往日的1.8倍;留观病人数达145人,是往常的两倍;平均每天接120余辆救护车,也达到往常的两倍。

与此同时,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接连“倒下”。“所以我要快点回来,给还坚守在岗位上的同事们打打气。”有人倒下了,就要有人顶上。除了每天抢救危重症病人,范颖还负责协调整个急诊科护士的排班。

“几乎每天都有护士‘阳’了,排班的人员每天都要更新。当然也有医护一直撑到最后。有护士顶着38.5℃的高烧,没来得及跟我说,一个夜班就接了37辆救护车,全靠意志力撑着。也有医生,全家都‘阳’了,他还坚守在急诊收治病人。现在的挑战不小。”

好在第一批感染的医护人员中,已有人开始返岗。这让范颖很感慨,“也许这场仗正要开始,但大家都相互理解,很多‘阳康’后马上要求返岗。”

黄颖: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十几天来只回过两次家

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黄颖眼看着涌入发热门诊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同事也开始相继感染。工作量直接翻,她有时一忙就忙到深夜,这十几天来,只回过两次家。

黄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除了收治病人,她还负责着协调工作。“几乎每天都有医护人员‘两条杠’,几乎都是家庭同住人有‘阳’而感染.我希望自己尽量晚点‘阳’,错开来,让大家缓一缓。”

“每天分流‘扑出来’的病人;安抚病人的焦虑情绪;指导‘外援’穿脱防护服;有时人手不够自己要顶上去收治病人;如果半夜病人出现状况,要去及时协调解决。”黄颖表示自己有时像个“陀螺”。

693、729、805……连日来,仁济医院发热门诊量日日攀升。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新冠阳性患者占了大多数。黄颖坦言:“在12月20日发布‘门急诊不再查验核酸’的规定之前,所有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都需要当场检测抗原或核酸,当时检测出的‘阳性率’最高达70%。”

面对不断攀升的新冠阳性患者数量,仁济医院发热门诊准备了应急预案,组建了2个应急支援梯队,共计25人。当发热门诊内等待的患者人数超过50,应急支援第一梯队会增派2名护士。

应小盈:看到手机上不断弹出的问诊消息不忍心不回复

应小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心内科医生,她知道自己也许早晚会“阳”,所以心态一直很平和,直到12月17日,她觉得喉咙越来越痛,还伴有发冷,立即去做了核酸检测,意料之中是“阳性”。

很快,应小盈开始高烧,最高烧到了38.9℃。

“鼻子有点像被水泥堵住了,呼吸不太通畅。”应小盈说,“咳出的痰也有点粘稠,我又服用了一点抗生素,症状缓解了很多,整体还是能承受住的。”

12月18日,退烧后的应小盈开始在互联网医院接诊。“看着手机上不断弹出问诊消息,很多在问‘医生,降压药能和感冒药一起吃吗?‘有冠心病能吃布洛芬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

“18日一天就在互联网医院接诊了六七十个病人。一天下来眼睛很痛。但心内科的病人以老年人居多,有些病人的子女可能没在身边照顾,现在正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实在不忍心不回复。”她说。

作为心内科医生,应小盈表示降压药和感冒药并不冲突,多数情况下可以一起服用。她也建议,如果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想在互联网医院咨询医生,可以先在家自行监测2-3天,就诊时把数值发给医生,方便医生判断如何调整用药,这样医患沟通也更高效。

沈晓炜:想用自己亲身感染经历告诉大家正确面对病毒

“没想到我是科室里最先倒下的。”作为一名具有24年工作经验的风湿科主管护师,沈晓炜一开始知道自己“两道杠”后,表示有点“羞耻感”,“平时都是我在叮嘱大家要怎么做好防护,但怎么也没料到自己是第一个‘阳’的。”

12月15日,沈晓炜的烧退下来了,症状也有所缓解,在得知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开设发热护理咨询门诊后,她二话不说主动“请缨”,表示想用自己亲身感染经历告诉大家不要恐慌,正确面对病毒。

“发热护理咨询门诊主要是向病人提供用药指导意见。我自己感染过,更能和他们感同身受。”沈晓炜坦言,“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我在给病人解答疑惑的同时,也把我的恢复过程分享给病人,希望他们不要对‘没囤到药’过于恐慌。”

截至12月22日,沈晓炜已在发热护理咨询门诊接诊了60余位发热患者。“感觉这次病毒就在和我们正面‘交手’,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每个人都是‘战士’。”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采访对象供图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