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网瘾老年”,基本属于互联网的局外人或边缘人,他们在网络世界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离真正融入数字生活尚有不小距离。在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社会,如何发现他们的更多困惑,满足其更多物质及精神需求,全社会都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
熬夜躲被窝里看视频、切菜刷手机把手切伤、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据6月4日《半月谈》报道,“父母沉迷手机怎么办”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热门话题。部分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甚至成瘾,不仅有害身心健康,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这一现象应引起关注。
之前有报道说,若干老年人正在被互联网抛弃、甚至成为“数字难民”,这怎么突然又有了网瘾?
事实上,所谓的“网瘾老年”多指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手游赚金币积分等形式的老年人,“成瘾”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移动支付、订外卖、网约车、网上办理生活缴费业务等真正畅游网络生活的技能。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是“网瘾老年”,基本属于互联网的局外人或边缘人,他们在网络世界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离真正融入数字生活尚有不小距离。
有的老年人在商店买东西被拒收现金,移动支付成了拦在他们“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障碍;有的老年人在浏览网络直播时被诱导打赏,或者高价购买主播推荐的劣质商品,甚至沉迷于与“假靳东”们的恋爱中;有的热衷于做任务、赚积分等活动,被导流至其他页面后被精准诈骗;有的则被谣言、伪科学信息“洗脑”,加剧某些固化的错误观念,撕裂与亲友的信任与感情……
这其中,有的老年人远离互联网生态,想融入网络世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因为缺乏陪伴、精神空虚,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寄托而沉迷其中;也有人因为对光怪陆离的网络乱象缺乏辨别能力,而遭受来自互联网的伤害,如对部分直播带货的“剧情式营销”常常信以为真。
当然,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数据收集、精准画像、算法推荐等,更是加剧“信息茧房”现象、将老人“困在算法中”的重要原因。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在被算法支配的互联网世界里,算法会给老人画像并不断推送类似内容,加固他们对相关信息的认可,久而久之形成某种思维且不会轻易更改。当这种思维及观念被子女或他人嘲笑或反驳时,老年人容易有不被认可的挫败感,转向网上寻求慰藉与认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6.3%,人数达2.6亿。这意味着需要海量适应老年人群体的互联网产品,以及更加友好的互联网环境。
对老年人友好的互联网环境,不仅仅是教会老年人上网、会网上挂号、会用移动支付等基本技能,还包含终端界面简洁友好、内容健康向上、少些算法围猎和成瘾设计、杜绝恶意导流和网络诈骗等。这需要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应用方面更加有所作为,不能以赤裸裸的逐利目标而将老人当成“韭菜”“肉鸡”。
为老人融入数字生活创造友好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APP适老化已经提上日程,一些平台也推出了诸如跌倒报警、紧急求助等专供老年人使用的APP。与此同时,在提供和推送内容等环节,不妨借鉴“青少年模式”等机制,为老年人遴选并推荐展示优质博主和内容,这远比从海量信息中过滤垃圾信息要简单。
当然,更具有挑战性及深远意义的,是如何从互联网深度影响生活给老年人带来冲击中,发现他们对陪伴、信任、认可、情感共振等方面的需求。比如,不少老年人的信息传播生态存在“全国爸妈统一的朋友圈”现象,不少老年人热衷于转发毒鸡汤、给某某投票点赞、煽情的劣质文章等链接,希望得到关注并维持联系。说到底,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了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机会和可能,老年人也在力图用新的参与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努力融入社会——老年人这个层面的诉求,应该被正视。
帮助老年人顺利融入数字生活,是提升老年人生存、生活质量的一桩大事。在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社会,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等都应该被看见。如何发现他们的更多困惑,满足其更多物质及精神需求,全社会都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
即使是“网瘾老年”,基本属于互联网的局外人或边缘人,他们在网络世界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离真正融入数字生活尚有不小距离。在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社会,如何发现他们的更多困惑,满足其更多物质及精神需求,全社会都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
熬夜躲被窝里看视频、切菜刷手机把手切伤、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据6月4日《半月谈》报道,“父母沉迷手机怎么办”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热门话题。部分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甚至成瘾,不仅有害身心健康,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这一现象应引起关注。
之前有报道说,若干老年人正在被互联网抛弃、甚至成为“数字难民”,这怎么突然又有了网瘾?
事实上,所谓的“网瘾老年”多指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手游赚金币积分等形式的老年人,“成瘾”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移动支付、订外卖、网约车、网上办理生活缴费业务等真正畅游网络生活的技能。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是“网瘾老年”,基本属于互联网的局外人或边缘人,他们在网络世界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离真正融入数字生活尚有不小距离。
有的老年人在商店买东西被拒收现金,移动支付成了拦在他们“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障碍;有的老年人在浏览网络直播时被诱导打赏,或者高价购买主播推荐的劣质商品,甚至沉迷于与“假靳东”们的恋爱中;有的热衷于做任务、赚积分等活动,被导流至其他页面后被精准诈骗;有的则被谣言、伪科学信息“洗脑”,加剧某些固化的错误观念,撕裂与亲友的信任与感情……
这其中,有的老年人远离互联网生态,想融入网络世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因为缺乏陪伴、精神空虚,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寄托而沉迷其中;也有人因为对光怪陆离的网络乱象缺乏辨别能力,而遭受来自互联网的伤害,如对部分直播带货的“剧情式营销”常常信以为真。
当然,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数据收集、精准画像、算法推荐等,更是加剧“信息茧房”现象、将老人“困在算法中”的重要原因。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在被算法支配的互联网世界里,算法会给老人画像并不断推送类似内容,加固他们对相关信息的认可,久而久之形成某种思维且不会轻易更改。当这种思维及观念被子女或他人嘲笑或反驳时,老年人容易有不被认可的挫败感,转向网上寻求慰藉与认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6.3%,人数达2.6亿。这意味着需要海量适应老年人群体的互联网产品,以及更加友好的互联网环境。
对老年人友好的互联网环境,不仅仅是教会老年人上网、会网上挂号、会用移动支付等基本技能,还包含终端界面简洁友好、内容健康向上、少些算法围猎和成瘾设计、杜绝恶意导流和网络诈骗等。这需要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应用方面更加有所作为,不能以赤裸裸的逐利目标而将老人当成“韭菜”“肉鸡”。
为老人融入数字生活创造友好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APP适老化已经提上日程,一些平台也推出了诸如跌倒报警、紧急求助等专供老年人使用的APP。与此同时,在提供和推送内容等环节,不妨借鉴“青少年模式”等机制,为老年人遴选并推荐展示优质博主和内容,这远比从海量信息中过滤垃圾信息要简单。
当然,更具有挑战性及深远意义的,是如何从互联网深度影响生活给老年人带来冲击中,发现他们对陪伴、信任、认可、情感共振等方面的需求。比如,不少老年人的信息传播生态存在“全国爸妈统一的朋友圈”现象,不少老年人热衷于转发毒鸡汤、给某某投票点赞、煽情的劣质文章等链接,希望得到关注并维持联系。说到底,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了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机会和可能,老年人也在力图用新的参与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努力融入社会——老年人这个层面的诉求,应该被正视。
帮助老年人顺利融入数字生活,是提升老年人生存、生活质量的一桩大事。在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的社会,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等都应该被看见。如何发现他们的更多困惑,满足其更多物质及精神需求,全社会都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
(本报评论员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