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山区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布局建设环上大科技园、复旦科创中心、北大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吴淞材料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打造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成功转化落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00余项;另一方面,推动在地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技术能级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科创与产业双向赋能。
【资料图】
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沟壑在于不同的朋友圈、不同的信息体系和不同的语言体系。怎样把科技语言转化为产业语言?怎样链接好科学家与企业家?宝山区通过整合科研、产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强关联、强链接”的“任务型、目标型”创新联合体。同时,通过宝山大学科技园、Blink科创宝平台,培养一批国家认证技术转移经理人,深入企业服务第一线,把企业技术需求准确转译给适合的科学家、创新联合体,为宝山在地企业实现多个“首创、首例、首台”。
校企合作研发攻关——“一次性电子内窥镜”
上海埃尔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尔顿”)是宝山区一家专注于内镜微创诊疗器械的企业,深耕细分赛道长达17年之久,闻名于国内外内镜手术行业。然而在技术不断追新的行业竞争中,企业经常面临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量不足等问题。
在得知埃尔顿布局的下一代前沿产品需要破解“介入设备图像处理、光学处理”技术后,环上大科技园和专业服务机构恒慧知识产权公司当好“明星经纪人”,引荐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机自学院”)周文举教授团队,与埃尔顿合作开发“一次性电子内窥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周教授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大大提高电子内窥镜的图像诊断水平。研发成功后,为了企业保持清晰的知识产权,机自学院向埃尔顿转让了5个发明专利,使得这个项目拥有了核心知识产权的强大竞争优势,提高了公司整体实力,公司在黄金赛道上飞驰如虎添翼。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产品——磁共振影像实时引导下的手术治疗产品
上海康达卡勒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卡勒幅”)是一家典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卓越科研实力,专注于国产高端医学影像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因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医工交叉多领域结合的产业,康达卡勒幅的新产品研发存在一定挑战。
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康达卡勒幅准备开展基于医学影像实时引导的介入产品,在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上,他们可以选择扩大自有研发团队,但效率低、成本高。环上大科技园了解到康达卡勒幅对成熟技术、设备的诉求,推荐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上海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李静教授团队。学院与企业进行了多轮深入的需求讨论和技术配合测试,使康达卡勒幅的影像设备和图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向康达卡 磁共振引导介入治疗设备研发现场
勒幅提供了他们需要的穿刺机器人以及影像导航技术。在这些技术的配合下,康达卡勒幅快速立项并开发出了磁共振影像实时引导下的手术治疗产品,在微创介入治疗和精准医疗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成为这一领域首个国产“原装产品”,助推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让多个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可能——突破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
素水科技落户于环上大科技园3号基地,是一家专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创始人翟凤霞师从上海交通大学顶级甲醇燃料电池专家,技术团队核心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北理工留日德博士。经过多年潜心研发和技术积累,素水科技终于实现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DMFC)的突破,掌握从核心材料到系统集成乃至于后端离网工程建设的全链技术,并且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和自主化研发和生产。
有许多适用场景急需这种新的供电方案,单点技术的突破被整合进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环上大生态圈里的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多次专业的技术对接,3家环上大企业与素水科技建立紧密合作,在新产品中搭载DMFC能源解决方案。上海大学杨广力教授的企业度风科技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公司产品毫米波雷达上,有效解决了雷达户外稳定用电的问题。同时,上海大学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也对接应用了新型供电解决方案,如:无人矿山的路测系统、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海洋监测等场景中的关键供电环节。这种不分地域环境、不分季节温度、不分白天黑夜,安全的、可持续的可靠电能,改变了国内低功率机动电力供应的模式,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为确保产学研合作有序推进,宝山区还同步推动一项试点——科创宝,科创宝类似技术供需对接领域的“淘宝”,创新主体在此发榜、揭榜,负责为创新联合体筛选“种子选手”,配备产业链图谱的功能,即所有入库企业的行业成长性指数、投资热度指数、竞争态势指数动态调整、一目了然,还可直接按行业类型检索。这为大学科技园、创新联合体扩大新成员、对接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政策合力的驱动之下,创新链、产业链逐渐“双向融通”,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蔚然成形。宝山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案例已达200余项,一大批跨界协同创新项目正在落地过程中,更多科技成果即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宝山正在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上加速突破,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组成创新联合体,形成“1+1+1>3”的融合互动效果,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帮助创新企业破茧成长,走得更远。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