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昨天,申城出梅、入伏 、酷暑三碰头,入伏日“仪式感”拉满。不仅上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热到发红,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正式开场。继昨天出现今夏首个酷暑日(最高气温超过37℃),今天9时45分,高温橙色预警直接登场,全市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来到35℃高温线附近。全市范围内相对“清凉”的区域依然是东南角的临港等地。上午在火辣辣的阳光直射下,气温一路向上,直奔37℃酷暑线而去。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将是上海今年第9个高温日。也是第2个酷暑日。
为什么出梅就迎酷热?这样的天气正常吗?对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出梅往往意味着雨带北抬、副热带高压“掌权”,而副热带高压又被称为“高温使者”,它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活跃在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在它的控制范围内,往往会出现干燥、少雨的炎热天气。昨天的高温热浪,幕后推手正是副热带高压。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未来几日高温天天见,酷热体感将在本周五达到巅峰,最高气温可达38℃,甚至将冲刺39℃。这波高温或许要到周六才会略有缓解。届时,副热带高压会东撤到海上,本市最高气温有望降至34℃,但最低气温依然有29℃左右,夜温高位运作,防暑降温不能松懈。
夏季高温不断,也让“热射病”频繁登上热搜。热射病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就会引发全身多器官衰竭,进而导致休克死亡。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表明,根据过去10年市民中暑情况,上海地区存在两类容易被忽视的中暑高风险天气,一是“出梅”后首个持续3天及以上的高温天气,这可能与社会、家庭预防措施不充分以及身体机能尚未适应有关;二是白天夜晚气温均较高的天气,统计发现在日最高气温≥35℃和日最低气温≥27℃的天气下,中暑风险远远高于只有白天出现高温的情况。
对此,健康气象专家提醒,应对高温天,需要关注高温预警,首先要减少外出和户外工作时长,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及时开启空调,注意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不要过低,入户出户最好有个适应过程,尤其要提醒老人,上海城市夜温较高,不开空调对身体影响较大;不要长时间在车辆等狭小密闭空间休息,尤其注意大人离开时不要将孩子留在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