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似非常随和,其实内心壁立千仞。”对于朋友的这个评价,陈尚君引为知音。
陈尚君近影 (李铭珅 摄)
在陈尚君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从前辈身上传承而来的一流学者的姿态和浩然正气。“国学是一个强调道德、强调立身、强调修行、强调社会责任的学问。我辈学人应该站在民族文化和世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问题,避免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的诱惑,切忌三心二意、彼此是非。”
(资料图)
“外表看似非常随和,其实内心壁立千仞。”对于朋友的这个评价,陈尚君引为知音。无论做人还是治学,心里都要有高的境界,非常坚决地进退取舍。
1.不辜负自己 不浪费时间
除非外出开会,每天上午九点,陈尚君都会骑自行车到复旦光华楼的办公室,一般总要工作到晩间十一点才回家。他以一人之力订补了清人编的《全唐诗》《全唐文》和清人辑佚的《旧五代史》。近十年来,则全力以赴做全部存世唐诗即《唐五代诗全编》的重新校订。如今,这个大工程终于接近了尾声。
我们在光华楼2715室见到了陈尚君先生,满坑满谷的书几乎要溢出门来。门外走廊靠窗的地方放着一个旧沙发,是相邻研究中心闲置的,陈尚君平日就借此会客。他问我们,《静夜思》的诗句到底是“床前明月光”还是“床前看月光”?孟浩然《春晓》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就已破题,可现存最久远的宋本里却记载这首诗题作《春晚绝句》,怎么回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否真的为杜牧所作……看到把我们问倒,他笑得爽朗纯净,甚至还有几分狡黠,但可以想象,每日独自守在书桌前专注工作时的他,自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庄严。
中华书局最新推出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是陈尚君在辑录《唐五代诗全编》过程中的副产品,曾有人断言,在唐代没有陈尚君不认识的人。陈尚君自己则说:“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
学术圈内,论对唐代文献的熟悉程度,陈尚君是公认的第一人。一个现代人,能“坐拥”唐诗五万首,能有底气说,把所有存世的唐代文献翻过几遍,豪言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读。
和许多同辈人一样,陈尚君初中一年级还没有读完就去到了农村,下乡的经历让他认识了中国农民,了解了土地的耕作、作物的生长,更让他认识到,人的顽强和生命力的放大可以是无限的。1977年初,陈尚君以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复旦大学,他自谦说,即使到了今天,现代汉语里最简单的“主、谓、宾、定、状、补”,他都不能完全说清楚。因为小时候没有系统地学过,后来在中文系读书以及工作以后,又不好意思请教别人。
每个时代都有不愿意辜负自己、浪费时间的人。就是这样一代人,他们以百倍的精神投入学习,因为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第一年,陈尚君以一种“横扫”的方式,把复旦图书馆里与中文有关的书,一个架子一个架子地读。那代人的幸运还在于有机会与老先生们日日耳鬓厮磨,聆听教诲,朱东润、王运熙等大家都给予了陈尚君指点和引领。
博闻强记,陈尚君无疑是有天赋的。书读得比别人多,因此考英语时“翻词典也特别快”。在系里老师的鼓励下,大学只读了一年,陈尚君居然就考上了朱东润先生的研究生。研究生第一个学年末,朱先生以“大历元年后之杜甫”为题布置作业。陈尚君暗暗决心要做一篇像样的文章,因为他记得老师初次见面,就批评说:“你不应该这么早考研究生。”他知道老师对自己能否走上学术道路有疑问,便决心做出能让老师认可的研究。于是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搜集了所有能借到的杜甫集子以及近人论著,最后以《杜甫为郎离蜀考》为题,对于杜甫离蜀的原因,提出了与宋代以来学界完全不同的观点。这篇文章最终得到了朱先生和学术圈的认可,也让陈尚君信心倍增。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陈尚君(后右)、黄宝华(后左)与朱东润先生(前坐)合影
尽量摒弃好新好奇的做法,回归可信的文本;充分地获取文献,客观地处理文献,准确地表达文献,以对历史、文学、文化生成更接近真实的认识;这样的治学理念成为了陈尚君文献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坚持与追求。
2.随顺人情而壁立千仞
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治史,而随着年岁渐长,陈尚君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2018年8月,陈尚君因血糖偏高入院,斜卧病榻时,想起杜甫离蜀后,因消渴症停留峡中所作的《客堂》一诗,倏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杜甫在重病煎熬的艰窘时刻,胸中依然激荡着家国情怀,仍在用诗歌直抒胸臆,这令陈尚君对杜甫又生出几分敬意。研究唐诗,总有人问陈尚君,为什么现代人要读唐诗?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凝结了盛唐气象,唐诗蕴含着言志报国的壮怀,体现着对生命的关注与人文关怀,蕴含着无限开阔的仰观宇宙之意。而每个人生命的某个瞬间,都可能与那些诗句产生跨越时空的联动,产生精神共鸣与心灵共情,为内心注入力量。
近年来,陈尚君更直观地体会到,古人的著作不仅是文献,更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记录,凝结着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体悟着朱东润先生“兼通文史,融贯古今,该通中西”的治学理念,陈尚君对自己的学生说:“读中文系要读古今中外,要求融会贯通,要以人为本,要更多地体会古今中外不同人的心理变化和感受,要能够在作品之中读出崇高和卑微,读出真情和假意。”
陈尚君
陈尚君说自己毕竟是个“书斋型”的知识分子,事实上,他也并非只知埋首故纸堆。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很关心,既有淑世情怀,也有疾恶如仇。从事学术大半生,并非没有经历过波折。学术圈也并非净土,但陈尚君说,宋儒讲正心诚意,孔孟讲仁义,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说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社会宽恕以待。早年,朱东润取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四的两句“九原可作吾谁与,师友琅琊邴曼容”,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师友琅琊馆”,以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的汉人邴曼容的推崇,所谓:“君子有守,不强求显达”。陈尚君无疑潜移默化地承接了朱先生的这种人生态度。
对陈尚君而言,生活中最宝贵的无疑是时间。但这十年来,除了做学问,他还专门抽出了相当一部分精力整理朱东润先生的旧稿。从手稿的搜集、录入、复核,到协调学校、联系出版社,再到八十八万字的《朱东润文存》正式出版、召开新书发布会,陈尚君亲力亲为。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用最坚决的方法认识人生”,这句话是朱东润给自己子女的家训,陈尚君也将这句话放在了自己某本著作的扉页。总有些人和时光是人一辈子不会忘记的。2014年底朱老的《文存》发布出版,在发布会上,朱老最后一位学生李祥年老师站起来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向自己的师兄表示敬意,陈尚君当即站起来还礼,师兄弟二人相向躬身行礼,这一幕让在场的很多人湿了眼眶。如果朱东润先生在天上看见这一幕,当会觉得欣慰吧。
3.不知老之将至
陈尚君出生于1952年,已经71岁了。在古代,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所以也叫悬车之年。但当下的陈尚君样貌、身体、精神状态都年轻于同龄人,不但没有“悬车”,更是像年轻人一样地在工作。坚定与心无旁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尽管感受到古籍数码化的实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学术研究的巨大变化,陈尚君没有被暂时的彷徨打败,反而更坚决地要求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学术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科技,包括数字化的文本检索、世界图书资源的公开等,都为学术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新的机缘,但陈尚君始终坚持传统学术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书要人来读。读的书到了一定量以后,才能有质的提升。通过网络和电脑进行文本检索固然有其便捷的一面,但对原始资料的目视检验这一关不能跳过。
谈到与前辈学者的对比,陈尚君慨言,在掌握了现代手段之后,今人一定能够在前人的肩膀上再进一步。只要开拓思路,掌握方法,同时付出时间和心力,不畏艰辛,仍然可以写出许多内容一新的文章,学术天地是无限开阔的。他笑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流行歌词是“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让陈尚君有点小骄傲的是,在唐文献领域,目前人工智能肯定超过不了他。
用丰盈的内心,经年构筑的价值观来面对这个已升级到ChatGPT与AI的时代,陈尚君呼吁从事国学研究及普及的学人,应时而起,坚持有为。如今,夜归的复旦学子依然被光华楼27楼耀目的灯光激励着,在他们心中,这个办公室很伟大,因为它的主人,赓续着复旦乃至这个国家引以为傲的学术传统。浩荡五千年,华夏文明在波澜起伏中缔造了璀璨辉煌。中国传统社会有基本的道德,基本的原则,基本的精神,基本的追求,这些精华浓缩起来就是国学的精神。百多年来,因为一代又一代学者呕心沥血地坚守与开创,国学精神依然能历久弥新,带动着全民族应对世界的变化,披荆斩棘,与日月同灿烂。
(吴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