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至上。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创新杨浦”的蓬勃发展就发生在居民群众的身边。
如何让新更“新”?青少年儿童的活力四射与无限创意将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杨浦是什么样子?6月13日,杨浦区“文明小使者”主题实践活动第二季启动。活动将以“小小推荐官”的形式展开,招募集结一批有创意、有活力的未成年人,结合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轨迹,以微视频、绘画、照片等方式推荐杨浦的文明地标,发出文明声音。
(资料图片)
而在此前,孩子们眼中的杨浦已经呈现五光十色的景象——进入大学实验室“探海”、在社团活动中“下地”、在学校体育馆踏上“心灵奇旅”、跟着医生学习院前急救……儿童友好、人人友好。儿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家庭和国家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万物繁盛,“童趣盎然”。杨浦注重“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认真作答“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民生题。
“探海”——“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像教授们那样成为海洋专家”
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而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甚至不及月球表面。
“我最感兴趣的是深钻,深钻是从海底向下进行科学钻探,在‘三深’中难度最大。在实验室中,我们还看到了科学家利用深钻技术,对海底采集来的泥沙做研究分析。”今年5月,同济小学的学生们走进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科普片拍摄的过程中,不仅跟着大学教授一起探寻了深海,还了解了很多深海探测设备。这一次“走进大学”,“颠覆”了同济小学蓝色探秘站社团成员屈茂升原先对于蔚蓝大海的认知——大海不再只是堆沙堡拾贝壳的美丽乐园,而是长大后要去一探究竟的“神秘圣地”。
6月8日,屈茂升参与拍摄的海洋科普片——“创智科技未来说——带你一起去探海”首映仪式在同济小学举行。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杨浦区融媒体中心以及同济小学蓝色探秘站社团四名成员都是这部科普片的“主创”。
对于同样参与拍摄的学生李辰玺来说,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组成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知道了如何做转移水滴实验,学会了如何精准地测出沙子的重量,以及看到了几千倍甚至几万倍以下的海底石头长什么样。我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教授们那样成为实验室里的海洋专家。”李辰玺这样分享她的“拍后感”。
当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颜余真,把“更遥远的海洋”带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从全球海洋占地面积、人类已知深海情况到海洋生物、海底勘探技术、海洋资源……孩子们在科普讲座中目不转睛。“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海洋?”讲座最后,颜余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洋能够充分激发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探索未知,去学习知识。这个问题的谜底有待孩子们长大后去揭晓。”颜余真告诉记者。
科普,除了高校的深度参与,博物馆当然没能“闲下来”。中国航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王灵林,6月8日一早就赶赴同济小学,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大批“蓝色传说”的展板。王灵林说:“我们想通过馆校合作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我国的航海文化。”
据介绍,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将继续开展站校合作,综合规划,让更多优质科教资源惠及更多青少年。
“下地”——考卷能做成“种子杯垫”?他们在学校有一片“自留地”
6月9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内,每周五下午例行的社团活动又一次热热闹闹开启了。记者跟随自然DIY社团的学生来到了他们的“自留地”——位于学校东南角的一片小菜园。
八年级学生徐赛菲面对镜头带着一丝腼腆,但说起自己种的蓝莓滔滔不绝:“蓝莓的果实酸酸甜甜的,它里边含有叶青素,所以不能和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起食用,比如牛奶、芝麻。”她正在用仪器测试土壤的PH值,“这块地的PH值在4.2到6.5之间,属于酸性的土壤,适合种植蓝莓。”
刚刚结了果子的蓝莓、爬藤小番茄、刚开了花的丝瓜、长势喜人的玉米地……这片约90平方米的小菜园名叫“鸿园”生态农场,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果,自然DIY社团老师陈雅珺告诉记者:“城市里的学生只吃过蔬菜,他们没有亲眼见过蔬菜是怎么长起来的,现在通过亲手种植,让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一生,亲身体验‘粒粒皆辛苦’。”
陈雅珺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种特殊的杯垫,“把考卷撕掉制成再生纸,再把种子撒进去制成种子纸杯垫,用完之后泡在水中可以发芽。”
据介绍,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结合课后服务的开展,以“五育并举”为目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当天举行的“创·享青春亮彩”首届社团文化节暨才艺类课后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上,自然DIY社团的学生用一部原创情景剧,诠释了2023环球自然日的主题:见微知著——自然界的小角度与大视野。
此外,该校还拥有不少深受学生喜爱的益智类社团,如棋魂围棋社团,校围棋总辅导员杨立于2013年撰写的《杨老师教围棋》已入选杨浦区资源共享优质教材,同时申报了杨浦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在校长吕黎明看来,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据介绍,学校集合高校等教育资源,启动了《水文化思政馆课程》共建项目,将已有的课程资源辐射到小学校园;融合社区资源,设立学校“美邻”社区空间创美劳动实践基地,更好地打造“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后续,学校将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更多内容融入课后服务。
“抗逆”——在“心灵奇旅”中偶遇“伤心的小象”,拿起彩笔,写下温暖的鼓励
年幼的孩子如果遇到烦恼或挫折应该怎样排解?日前,许子豪小朋友来到市光学校的体育馆,和数十位小伙伴参加了一场“心灵奇旅”。在“乌龟哥哥的抗逆力之盾”环节,孩子们需要写下自己平时缓解压力的方式,贴在乌龟哥哥的背上,和乌龟哥哥一起制作一个心灵防护盾,共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许子豪的解压方式,是去机场看飞机起落。“有时我粗心了,考试没考好,妈妈会不太开心,我就主动和妈妈道歉,加强练习,有空时再做做自己喜欢的事。”许子豪说,“我最喜欢看飞机起降。起飞时,我看它慢慢往上抬,降落时,我看它轮子擦出青烟,总觉得很有意思。”
孩子们的这趟“旅程”由殷行街道未保站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团委及眼科疾病诊治中心、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发展中心、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联合打造。
“小象最近有一个烦恼:它的鼻子很长,和别人的鼻子长得都不一样,大家经常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开始欺负它……”现场设置了多个摊位,“伤心的小象”人气火爆。
“伤心的小象”讲述了一只小象因为鼻子太长,遭到排挤的故事,外界的评价让小象越来越自卑。只见老师用一张画纸,代替了小象的心灵世界。为了给小象送去温暖和支持,老师邀请孩子们拿起彩笔,写下他们想对小象说的话。不一会儿,“鼻子长是怪物”“你身上脏兮兮”等负面评价被划掉,取而代之的是“你不胖”“你最棒”“你很可爱,不要被别人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相信自己”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话语。
吕彦辰小朋友在摊前驻足许久,写下了“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好你自己”。他说,其实做人也是如此。“不用完全按照别人说的来做,你也可以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本次项目承接方,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的项目主管杨馥榕告诉记者:“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许多家长认为,才读小学的孩子,年纪这么小,能有什么心事?其实,当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或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难度、伙伴关系、生活环境都在变化,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遇到各种问题和压力。心灵教育的作用,就此凸显。如果及时调整应对,孩子得到适合的引导,就能促进其发展健康的身心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急救”——“遇到紧急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如影随形”
急救医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五角场小学三年级学生小黄在平时就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强调急救的重要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6月5日,小黄和一位同学两人一组,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人体模型演练起了心肺复苏院前急救。“这次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虽然自己一个人做按压有点累,但和小伙伴互相配合着就能完成,我觉得如果真的遇到紧急情况,还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黄告诉记者。
当天,走进五角场小学给全体师生上“急救课”的是,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党支部的党员们。“小朋友们遇到紧急情况千万不要慌,一定要冷静,先观察现场是否安全,对方是哪里受伤,再进行相应的急救。”活动中,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张艳先讲解了院前急救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理论教学结束后,医生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演练。
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来介绍,高质量的急救服务体系不仅应包括现代化、高效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人员和一个健全的紧急医疗响应系统,还包括非专业人士在第一时间正确、迅速地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损伤,甚至挽救生命。“目前,国内外院前急救培训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国内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广院前急救知识,但覆盖人群主要还是以医护、消防、轨交等特定岗位的专业人员为主,而在国外,院前急救培训都是覆盖到中小学人群,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
据悉,下一步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党支部还将把这项课程打造成品牌项目,在更多的中小学推广院前急救的理念和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