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资讯丨汶川地震幸存女孩遭恶毒辱骂,网络暴力何时休!
央视新闻| 2023-03-28 07:56:10

最近,汶川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讲述了自己遭遇网暴的经历。在她公开的私信记录中,部分网友对其进行了侮辱谩骂、恶意骚扰。

此前,牛钰积极开朗的生活态度曾打动不少网友。2008年汶川地震中,11岁的牛钰被一块石板压在了坍塌的教室废墟下。她坚持三天三夜等来了救援,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


(相关资料图)

虽然遭遇不幸,但牛钰依然笑着面对生活,乐观地称自己为“钢腿侠”。她曾踩着“钢腿”亮相上海时装周;还曾报名参加汶川马拉松,在路人的加油声中,咬牙走完了全程。

牛钰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从2021年10月亮相上海时装周后,她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收到陌生人针对自己身体残缺的恶毒网络攻击。最近,这种侮辱言论已经波及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她决定不再继续沉默。

牛钰说,自己是从小被爱包围的孩子,感受过无数人的善意。遭遇网暴后,选择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众人被网暴者内心受到的伤害,引起大家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

因粉色头发,她遭受无端网暴攻击

除了因为肢体残疾遭到网络暴力,还有因为头发颜色受到恶意。

今年2月,因一头粉红色头发而被网暴的95后女孩郑灵华去世了。她在互联网上的最后一条动态,是自己积极抗击抑郁症的记录,停留在去年12月2日:“好了之后大家一起出去玩”,并表示“努力想要活下去”。而她遭受的谣言和网暴,持续了将近半年。

去年7月,郑灵华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病床上的爷爷报喜。照片里,她留着粉色长发,初衷是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明媚而鲜艳”。

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发布在社交平台的内容被盗用,有人把照片编撰成“专升本”的“逆袭”故事,以此售卖课程;有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给她贴上恶毒的标签;有人甚至攻击她生病的爷爷。

郑灵华一边学习、一边维权。根据媒体报道,那时她花费4000元,将15张微博截屏照片、165张百家号截屏照片以及1份刻录的抖音视频光盘加以公证,留作证据,为起诉网暴者做充分准备。将头发染回黑色的她说,“我不会倒下的,我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但是网络暴力依然给她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然而,这些抗争和自救以悲剧告终,在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24岁的郑灵华还是走了。

网络暴力的杀伤力,远比想象中更严重

近年来,类似悲剧不时发生,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网暴”一词,会发现一些网友分享自己被网络暴力的经历。很多时候,起因只是他们发表了一句不同观点的评论,诋毁、诽谤与恶意就顺着网线而来。

还有网友列举了一些被网暴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每一件都足够让人崩溃

电话、社交账号被曝光,骚扰电话和消息瞬间涌入。

所在学校、公司、住址被曝光,收到大量举报信、恶意邮件。

个人照片被曝光并篡改加工。

亲属和朋友信息会被“人肉”出来。

面对针对个人的铺天盖地的恶意,有人要忍受网暴带来的持续性不良影响;有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可能的评价场景变得比以前敏感得多,焦虑、恐惧、紧张、失眠……无法正常生活。有人在网暴中不堪压力,选择以命自证清白。恶言恶语有时比刀刃还锋利。去年,一名上海女子求助外卖员给父亲送菜,为表感谢给外卖员充了200元话费,事后网上指责其“欺负老实人”“抠门”等舆论让女子遭受了很大压力,不堪网暴的她最终选择坠楼轻生。围观网友急于评判、宣泄情绪,少有对真相的探究,成为恶的帮凶。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被“颠倒黑白的人说要求买房子”等经历,少年刘学州遭到众多网友的“人肉”和语言攻击,而后留下遗书服药身亡。

今年2月,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网上开庭,该案代理律师表示,已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学州的2000多条网暴言论,让人触目惊心。

遭遇网暴后维权为何如此之难?

■ 成为施暴者的门槛很低

网暴事件中的施暴者,参与门槛很低,只需要动动键盘、恶语相加,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他们很少会反省,无法与受害者同情,甚至没人承认自己曾经参与过网暴。

对于“网暴”的界定难以兼顾“快速”与“精准”

在不同场景、人际关系、个人主观感受下,“网暴”与“非网暴”往往难以明确区分。因此,平台处理快速聚集的网暴内容时,难以兼顾“快速”与“精准”,存在错审、漏审等问题。

寻找施暴者和维权的过程非常艰难

从诸多案例中可见,受害者很可能连施暴者的真实身份都无法得知,加之界定网络暴力边界较模糊,受害者在事后收集证据、起诉施暴者、等待判决的过程十分漫长、成本十分高昂,维权路走得极其艰难

受害者会陷入持续的网暴后遗症

施暴者的肆意妄为、突然的舆论发酵和艰难的维权过程,让网暴受害人的心理创伤长时间难以治愈,绝望之中的他们往往等不及正义到来就已濒临崩溃。

如何严惩施暴者?尽管维权很难,但也有一些明确侵权主体的案件,受害者会勇敢地站出来反击网暴者。

2020年,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被偷拍视频并发到网络,发布者编造“出轨快递小哥”的聊天内容,引发了巨大的网暴潮。

该女子因此患上抑郁症,并被公司劝退。她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实施侵害的郎某、何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018年8月,四川德阳两名13岁男孩在游泳过程中与一名女医生发生了碰撞冲突。男孩家长将女医生与丈夫的私人信息进行公开传播,引导网友对其进行网暴。几天后,女医生不堪压力选择自杀。

2021年8月,四川绵竹法院对案件作出一审判决,涉事三人(男孩家长及亲戚)被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名网暴者最终分别获刑一年半、一年缓刑两年、半年缓刑一年。

其实,对于网络暴力,无论是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实施侵权行为,要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最高可以处10天的行政拘留。

刑事责任

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让网暴者付出法律代价,平台责任落到实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视黑白、添油加醋、发表攻击性评论、给当事人留言泼脏水的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的底线,更践踏法律的红线。

遏制网暴,需要互联网参与者的谨言善行。没有办法阻止施暴者,可以让自己不成为下一个施暴者。当遇见了指向性很强的情绪性发言或评价时,请在尝试发言或转发之前三思而后行。阻止事件发酵本身,也是在反对恶意的发展。

遏制网暴,法律必须长出牙齿,对网暴者重拳出击。谣言止于智者,更要止于法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法不责众”是个伪命题,应当让所有参与网暴的人承担责任,包括首发者、捏造者、虚假信息多发者、话题创建和管理者等等。

只有藏匿于网络的网暴者被“揪”出来,曝光于现实,真正受到惩罚,才能使其收敛,真正约束行为。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网络暴力,才能更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遏制网暴,处于“第一现场”的平台须履行主体责任。要防患于未然,平台要第一时间斩断传播链,通过算法识别、人工接诉等机制快速鉴定网暴言论,及时予以删帖、封禁账号等处罚。网络暴力发酵阶段,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有效发布事实相关信息,不给好事者、造谣者以可乘之机。

只有当正义之声压倒恶言恶语,才能让受网暴者感受到温暖的支持,才会有坚强面对社会的可能。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网暴问题,多家网站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加大防范处置力度,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建良好网络生态。

网暴悲剧不能一再重演

共同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钱江晚报、澎湃新闻、法治日报、半月谈、知乎日报等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