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帮助上海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情,我们都应该心存感念,深刻铭记。
不仅仅是全国各地的同胞,在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有一批国际友人,他们身处上海,不仅全力配合执行各项抗疫措施,还以各种形式伸出援手。正如不少外国友人说的那样,自己只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在抗疫面前,大家都是一条心,他们支持“动态清零”政策,变身“洋大白”融入上海抗疫的群体。像来自意大利米兰住在静安区华山路的白克莉志愿者,她就曾用有点沪上口音的普通话对媒体记者说:我很爱上海的,我的心一大部分现在是在上海的。”
作为在沪外企,在上海抗疫的艰难时期,不少企业的外国友人能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抗疫“上海一分子”,共克时艰、献计献策,而不是抱怨指责。这样的同理心,这样的同情心,是支持上海抗疫的宝贵财富。据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大会秘书处的统计,自3月下旬以来,已有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等7个国家的9家成员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提供捐款、捐物和其他形式的帮助。
上海的外籍人士数量位居中国前列,上海这座城市在外籍朋友眼中也一直富于吸引力。现在上海遭遇了疫情,他们与上海一起“慢下来”,和上海朋友一样订购食品、烹饪三餐、做核酸检测、居家工作、健康锻炼。作为企业家或高管的不少外国友人,他们和上海许多单位、企业的负责人一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操持着企业的疫中管理,并积极地关怀和支持着自己的团队员工。有一些外企的员工接到老板的“能量包”,直言“很温暖”。
上海的一些外籍人士的各层级的商会,也以各种方式 ,关注护疫、关心会员。看到过一些商会为会员企业员工举办线上活动的海报,各种的正能量和细节,令人感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感谢投身社区,变成志愿者的友人,在互助和奉献中,与“中国邻居”结下了患难与共的“邻里情”。于这些外国友人而言,上海是家,是事业所在地,也可能是终身长居地,他们和我们一样,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那个富于城市温暖、充满活力的上海早日回归。
这段艰难,我们共同度过。这一份情谊,将绵绵相续。
赵红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