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车、塑料椅……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短暂休息的“床”看了让人心疼!
新民晚报| 2022-03-18 08:36:55

这两天,申城重点区域正开展集中核酸筛查。为了让如常的生活、如常的上海更早回来,医务工作者片刻不敢懈怠。他们的父母孩子,或许同样经历着隔离、网课、核酸检测,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岗位,与病毒赛跑。稍有调整的时间,便在各种各样的坚硬的、简陋的“床”上,短暂休息一会儿。

车上有点凉他披上一件隔离衣

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刘显东的“床”,是通勤车的位子。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车里有些凉,他套上一件隔离衣,脑袋靠在车窗上,沉沉地睡去。那天是15日,他作为核酸外采志愿者,工作做了12个小时多。

核酸采样,怎么会和急诊科医生有关?原来,除了日夜奋战的护理采样人员之外,东方医院还成立了两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核酸外采医务人员储备群和核酸外采志愿者群。“医务人员通过专业学习作为核酸采样储备力量,加入采核工作;而行政人员则把条码扫描登记、外采现场沟通协调等工作完全承担了起来,保证采样人员能够专心、高效的完成核心工作。”刘显东告诉记者。男医生体力好,核酸采样现场,刘显东什么都要干:采样、教居民如何使用健康云、消毒、打包医疗废弃物……几大包核酸采样时的医疗废弃物,我们都要带回医院,规范处理。”他说。

要知道,急诊科24小时须臾不能停歇,刘显东本身的诊疗工作已是饱负荷了。15日本该他休息,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加入到核酸外采的志愿者队伍里。“这几天真的觉不够睡。”他抱歉地笑笑,“三餐基本都在医院,有时能回家也是倒头就睡,家里基本顾不上了。”

凌晨2时许她实在熬不住了

这位“大白”的“床”,是核酸筛查时坐着的塑料椅子。时针已经指向凌晨2时了,最后一批居民还在来采样点的路上,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她实在熬不住了,眼皮一“打架”,困意袭来,可搭在桌上的手,牢牢地抓着采样时要用的棉签。一旁,贴着标签的采样管无声讲述着这一天的辛劳。

“不好意思,真的认不出是哪一位医护人员了。”也是接近凌晨,杨浦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才有片刻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事实上,杨浦区中心医院本身就承担了区内入境人员医疗救治点、24小时核酸检测点、中原分院集中隔离点等5处固定点位的医疗任务,加之还要全力保障封控小区内孕产妇和血透患者的安全,医护力量早已捉襟见肘。

“这几天,还有不少护士因为网格化筛查造成‘非战斗减员’。”王静的语气里透着疲惫。她告诉记者,采样的任务说来就来,前几天上海气温很高,穿成“大白”工作没一会儿功夫就浑身湿透。有的小区居民多,采样时间长,外出采样的护士早就没了三餐的概念。

王静说,3月以来,杨浦区中心医院已有近1500人次参与核酸采样任务。“我们内心也想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能快些再快些,让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少等些。也希望居民能够提前准备好核酸登记码,把屏幕调亮些,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了。”

王静展示给记者的照片里,还有的“大白”坐在花坛边的台阶上,耷拉着脑袋休息,“他们真的太累了。”

四张椅子拼出“床”“能歇会就好”

结束了数小时的核酸检验工作,上海岳阳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马文杰在实验室外的清洁区拉过四张椅子,拼出一张“床”。1米86的大高个帽子也没摘,鞋也没脱,在这常人看来“硌得慌”的“床”上和同事轮班休息,没一会儿,呼噜声就响了起来。

“疫情下,核酸阴性报告是人们的‘通行证’。对居民来说,核酸检测无非就是登记采样、等待报告,但对对于我们而言,这项工作是24小时不停歇地步步筛查、层层把关。”休息了没多久,马文杰洗了把脸,又穿上防护服进入PCR实验室开展工作。这些天,他和“战友”们几乎都是连轴转。

在这个普通人看不见的“战场”上,核酸检验人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从标本接收核对、外包装消毒、核酸提取到基因扩增,再到最终结果发布,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操作都倾注着检测人员的专注与汗水。“大家或许觉得核酸检验已经高度自动化了,但事实上,检测步骤还包括了‘纯手工’操作,有多少管样本,就要拧多少次盖子,检测步骤完成后,还要将盖子重新拧上。”马文杰说,“往往工作一个班次下来,大拇指都快失去知觉了。”

“他们太不容易了。”岳阳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沈建雄坦言,“这几天PCR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人歇机器不歇,大家接力开展样本检测。”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