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照片刷屏的背后:一线防疫人员,都说着同一句话!
新民晚报| 2022-03-16 22:43:39

这两天的朋友圈里,有一只手的照片刷屏了。这是一只肿胀、起皱、脱皮的手,是连续核酸采样七八个小时后脱下手套的手,令人大呼心疼。最近一段时间,上海防控压力巨大,一线防疫人员夜以继日,守护着大家的安全,维护着城市的稳定。正是因为许多个他、她、他们,让大家看到胜利的希望。

“一只手”火了,业内有很多“同款”

今晚(16日),记者致电了这只手的主人。她是嘉定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伏英,今年29岁。这波疫情以来,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扩大采样任务,伏英和同事们一直奋斗在采样一线。从撕开采样棒包装,到采集样本,再到将棉棒插入试管……每天重复几百上千次这样的动作,下了点位就觉得手指酸涩,肩膀疼痛。

“那天气温比较高,穿着很厚的防护服,还戴着两层手套,几分钟后,脸上就湿了;十几分钟,后背湿了;再过了半个多小时,手套里全是汗了。汗水加上手部消毒液的浸泡,让皮肤有点疼。结束脱掉手套之后,我才发现手已经变得皱巴巴的,像老人的手了。”伏英说。

她为自己的手拍了一张“特写”,作为这段时间的“纪念”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想不到立刻被同事朋友们转走了。伏英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戴着口罩的脸还没有露出,手倒是先一步“红”了。她告诉记者,南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部书记钱春燕看到照片后,还专门来慰问她,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其实,我不是最辛苦的。我的同事们一个比一个辛苦。只要脱下手套,你会看到许多这样的同款。”伏英说。一份份等待检测的样本,都是出自那些泡在汗液里,已经发白、发皱的手。

疾控“CP”,一起回家成奢望

36岁的杨燕,是普陀区疾控中心的一名行政人员,平时负责同事们的后勤保障工作。这波疫情以来,由于防疫人员人数吃紧,她自然而然承担起了“接线员”的任务。别小看接电话,它是最直接面对群众急难愁的窗口,也是协调保障服务的最快途径。

每天8点半到5点的工作时间里,她最起码要接五六十个电话,有时候经常两门内线电话和外线电话一起接,不仅要听清对方的诉求,还要用最快的时间告之解决方案或建议。只要这个电话一挂断,立即就有新的电话进来。前两天,她接到一个保姆阿姨的求助电话,这位阿姨平时在普陀的雇主家上班,自家则在江苏太仓。由于丈夫被江苏省疾控部门判定为密接,她成为了次密接,从雇主家里出来后,阿姨没地方去了,也不敢入住旅店。“我在上海没有家,又回不去江苏,该怎么办?”

杨燕说,保姆是个老实人,于是她马上与江苏疾控联络,对方立即发来函,得以优先将这位“无家可归”的保姆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杨燕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在家线上学习,丈夫张亮也是普陀疾控的一线防疫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跑现场、看监控。夫妻俩忙得话都说不上,一起吃饭、一起回家都成了奢望。“我不是最辛苦的,值夜班、在现场的同事们更辛苦。”杨燕的口中,也说出了这句话。面对巨大的工作量,这对疾控夫妻,谁也没有半句怨言,一同撑起”防疫CP“的使命。

深夜结束工作,他连自家都找错了

后勤保障工作到位,一线防疫工作才能及时、有效。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驾驶班队员施三忠,是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新冠疫情以来,送样本、送物资、接送核酸采样人员、发热门诊闭环人员的接送等等,哪里有用车任务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特殊的工作性质已经让他养成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电话铃响,随叫随到,家人已习惯了一觉醒来便不见他踪影的场景。“我不是最辛苦的,我为大家做好服务保障。”还是这句话,是这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最朴素的表达。

3月至今,核酸检测采样任务繁重,用车需求达到顶峰,常常一出车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医院休息一两个小时便又要出发。施三忠牢记安全驾驶的原则,把睡眠和休息时间分配到每一个出车的间隙。开车时高度紧张,体会不到累,任务结束时才觉得腰酸背痛,脑袋瞬间放空。3月14日,他发了一个朋友圈,“乌龙”事件有点好笑,又令人破防。“我不累,因为我是白加黑,可回家就是找不到自己的门栋,一看走错小区了。”

战疫的艰难阶段,全市还有许多像伏英、杨燕这样的一线工作者,在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医疗救治、流调溯源、环境消杀等岗位上默默坚守,全力筑牢防疫屏障。他们坚守的身影,令人温暖,让人心安。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