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率不到0.1% “羊了个羊”为何如此“上头”?
扬子晚报 | 2022-09-22 08:31:24

,身边有多少人连夜奋战,只为一个小游戏。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羊了个羊”火遍全网,让玩家们“痛并玩着”。适当玩些休闲游戏,可以发泄身心压力,但《羊了个羊》在难度设置和游戏设定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成瘾机制。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游戏都会让人产生上瘾,陷入“多巴胺陷阱”。

1 为何被“套牢”?把控情绪价值

,你被“羊了个羊”套牢没?第一关作为教学关卡,上手非常容易。然而真正的考验是从第二关开始,难度从“新手”跳跃到“史诗级的难度”。不足0.1%的通关率,瞬间激起了大家强烈的“挑战欲”。又因为其中出现为省份而战的玩法,更是引起大家“我为家乡争光”的荣誉感,和不拖家乡后腿的胜负欲,纷纷迎难而上。一次过不了,为了“续命”,不得不看广告。“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最终还是在“越气越玩”的复杂心情驱使下反复挑战、观看广告。

甚至因为短时间太多玩家集中涌入,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导致服务器3天崩了两次,公司不得不开出重金,急招后端服务器开发人员。短短几天之内,游戏攻略、外挂乃至盗版层出不穷。警方还紧急提醒,谨防冒充“羊了个羊”客服人员、销售道具、复活次数等进行电信诈骗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羊了个羊”为何成为短期内市场上最赚钱也最赚流量的游戏?心理专家表示,玩游戏发朋友圈的动机由分享最高战绩,转变为吐槽与不甘,这种玩法其实就是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刻洞悉心理的逻辑来让用户“入套”。游戏仍然是游戏,只是包含多个属,包括社交属、攀比心理以及赌徒心理等等,通过精准把控情绪价值,驱动用户去试玩游戏关卡。

2 为啥如此“上头”?掉入“多巴胺陷阱”

“羊了个羊”,为啥能如此“上头”?有观点认为,在“羊了个羊”的游戏里,玩家们“痛并玩着”的心理更像是心理学上的“老虎机效应”:用简单操作,换取“0.1%的通关率”,实现心理需求的“以小博大”。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教师韩宁告诉记者,“很多人欲罢不能,并不是这个游戏有多新颖,其实就是连连看的升级版;也不是这个游戏多好玩,很多人根本玩不来,连第二关都过不去。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放不下来呢?这就是典型的上瘾了。”

韩宁分析,“过不了关,心理不舒服,你就会分泌多巴胺,用来安抚我们的情绪。而分泌多巴胺这个过程会让我们觉得快乐。于是会再一次进入游戏,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副作用就是耐受阈值提高,我们的身体逐渐适应,分泌多巴胺也就越来越少,你需要更大的刺激或者是更长久的刺激,譬如不断延长游戏时间,才能够获得新的多巴胺。”

再加上,这个游戏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朋友圈的分享和排名,让你对这个游戏始终有一种剪不断的牵绊,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朋友热聊这款游戏时,你又会不自觉地玩起这个游戏,于是再次陷入多巴胺陷阱。”

3 生活中该如何“戒瘾”?不妨学点行为心理学

其实许多此类小游戏的开发是符合成瘾机制的,很多玩家不知不觉掉入“成瘾陷阱”。这些小游戏的设计往往出于“收割”一波流量的目的,只是短期爆红,伴随社交话题的渐渐息而慢慢消失,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除了小游戏,生活中,有些人还会对其他一些不良生活惯‘上瘾’,譬如酗酒。”韩宁说,不妨用行为心理学分析下戒瘾为啥难?“设想一下,会在什么情况下酗酒,其实多数在苦恼、郁闷、疲惫、烦躁、恐惧、不安、兴奋、激动等情绪波动下,这个时候需要转移注意力,会选择通过外在的行为方式实现,当这些行为不足以转移时,更有甚者还会选择自我伤害。”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不选择外在行为帮助,能调节这些情绪吗?回答是“可以”。韩宁介绍说,其实我们自身的调节机制会自发帮助我们,但是需要给这些机制一些时间。这个调整期有些缓慢,这种缓慢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你加速跑,突然停下,再突然加速跑,你的身体各个器官都会超负荷,甚至会威胁生命。其实情绪也是一样,大喜大悲也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聪明的机体,会避免过激的方式,才会缓慢治疗我们剧烈的情绪变化。

可是我们等不了这么一个缓慢的过程,非常渴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恢复正常,就一定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但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决定作用来源于我们自身,是我们各器官机能的调节,帮助我们缓解相关不良情绪。当我们感觉到稍稍舒服些的时候,并不是靠外在行为,而是内在自我的变化带来的。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内在的自我变化,认为是外在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改变。于是就爱上了这样的行为,觉得这个行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只要自己有了一点儿情绪变化,就会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

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机制让自己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呢?韩宁建议,当我们情绪产生剧烈变化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的行为变成我们的“惯”。比如可以选择适当的健身、跑步、阅读、听音乐等。要牢记的是:治疗我们情绪的并不是这些外在行为,而是我们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我们需要借助这种调节机制,让我们有积极行为的“惯”。(张楠)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