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宝山区罗泾镇的乡村里,多了一些特殊的“超市”。不仅大米、食用油、牙膏、沐浴露等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暑期艺术课程等“虚拟物品”。它们不是靠钱购买,而是需要用积分来换。
“一些村干部反映,本地村民参与村级议事协商活动积极性不高,外来人口大多流动性较强,对居住地缺少归属感。”今年2月上旬起,市农业农村委开展百村万户大调研,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课题调研组发现,有5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充分发动本村村民、外来人口、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不同力量,参与村级公共事务。“乡村振兴,不能只有村干部自己干得热火朝天,更要调动村民积极性,发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我们发现,基层探索开展的积分制,是现阶段调动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课题组成员、市农业农村委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应建敏介绍。
什么是“积分制”?这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农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工作方法探索。2021年,市农业农村委下发通知,开启了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目前,上海已有11个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基地。
宝山区罗泾镇就是其中之一。“能不能提供一些运动器材的兑换?”开设积分超市之初,有花红村村民代表对兑换物品提出建议。不久后,花红村的积分超市里就增设了书籍、画材和运动器材兑换,50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个崭新的篮球。而在海星村,依托宝山区道德模范许艳婷在村内开设的星海艺术工作室,积分兑换未成年人艺术课程活动推出,20积分就能兑换一节绘画、沪剧、手工等艺术课。由此,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成就感与归属感便油然而生。
怎样让“积分制”更好发挥公平公正的评判效能,又不成为村民与村干部的额外负担?不少地方探索数字化赋能。例如,浦东新区航头镇就建立了数字化积分智慧平台,将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主要环节纳入信息化平台,村民平时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拍照打卡,实现积分申报、结果公示、分数更新甚至奖励兑换等,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调研组发现,除了11个积分制示范基地外,沪郊不少村镇也已在探索积分制。有一些经济薄弱村也主动提出需求:能否多一些资源、资金支持?例如,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能否为村民提供养护技能培训;又如,在政策引导方面,能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应建敏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究相关事宜,希望推广成熟经验,在尊重农民意愿、调动镇村积极性的基础上,聚焦乡村治理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扩大乡村治理积分制应用。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