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年过八旬的“上海宝贝”索尼娅·穆尔伯格做客河滨会客厅,与“青听北外滩”双语志愿者、河滨大楼居民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索尼娅于1939年出生在上海,父母均为二战期间从德国来沪的犹太难民。她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二战期间中犹人民患难与共的历史和故事,自2000年开始,研究整理出了一份有着19730个名字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
在志愿者的英文介绍中,索尼娅参观了河滨大楼,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父母在这幢大楼里的往事:索尼娅的父亲处事非常谨慎,当时正怀着索尼娅的母亲曾在这里遇到过一个德国人,父亲提醒她,一定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太多话……在有着悠久历史的“远东第一公寓”河滨大楼里,索尼娅在上海的那段岁月慢慢浮上心头,聊起了房东的趣事,聊起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也聊起了自己是如何在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
“这是我的出生证明,可以看到上面写着‘Baby’。”在场听众边听索尼娅的介绍,边传阅着她带来的珍贵原件及资料,亲手触摸着那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索尼娅说,她一直对“名字”很感兴趣。当时,德国纳粹政府要求犹太人按性别在其名字中间分别加上“以色列”或“莎拉”,以此作为识别标志,并给新出生的犹太婴儿指定了名字范围。由于索尼娅这个名字并不在指定范围内,而索尼娅的父亲又不想从指定范围内选择,所以就先将孩子的名字登记为Baby(宝贝)。经过一番努力,索尼娅后来的证件中终于有了Sonja这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这也是索尼娅整理犹太难民名单的原因之一,她曾说:“让这些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名,因为他们不只是数字。”
丁忆是“青听北外滩”团队的成员,也是北外滩街道南天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助理。与索尼娅面对面交流、介绍河滨大楼的前世今生让她有很深的感触,“在参与河滨会客厅宣讲时,我就了解到河滨大楼是犹太难民的避难所,整个虹口是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希望可以把今天索尼娅老师讲给我们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英国小伙Lucien Pang在河滨大楼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说,索尼娅对儿时记忆的描述,以及那些她在上海居住时的往事,是如此真实、如此生动,“和看书完全不同”。Lucien看着河滨大楼这片区域不少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北外滩滨江焕然一新,作为“老外”的他也有许多感慨,“中国这几十年发展迅速,一直在朝前看。但近几年开始‘回头看’,在历史中寻找荣光,比如原犹太难民的故事、河滨大楼的历史。这些历史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是非常重要、值得珍惜的。”
尽管索尼娅在沪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她对与年轻人的这场对话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的年纪和我的孙辈差不多,希望我的家族故事对他们有所触动,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传承和铭记的意义。”
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