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上海绒绣如何表现“徐悲鸿”与“达芬奇”?_环球信息
新民晚报| 2023-06-10 20:03:1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徐翌晟)上海绒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江南特色和海派特点的项目之一,今天非遗日,题为“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的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绒绣作品100余幅、文创商品近30件套。

绒绣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德国,16世纪逐渐在欧洲流行,主要用于制作服装、壁挂毯、桌椅垫等生活品。19-20世纪,绒绣传入上海,经过几代人的匠心独运,终于使这门古老工艺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可能性。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综观绒绣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从业者不仅向外求学,也向内取法——苏、浙、皖、赣等诸省的深厚文化资源和传统技艺,都成了绒绣充分汲取的养料。绒绣手法可以展现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线条富有节奏变化,笔墨层次丰富,效果强烈,突破传统绒绣的模式。参展作品《六骏图》以徐悲鸿的绘画为创作蓝本,许凤英大师所绣的奔马,生动表现了徐悲鸿所绘奔马的精神风貌。

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制成的作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与油画极其相似,故又被称为“东方油画”。绣制达芬奇名作《抱白貂的女子》的作者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蔷,这也是恒源祥绒绣原创工作室绒绣名画系列之一。经过艺术再创作,巧妙将形,色,神,光相融合,使绒绣作品达到了忠实原作、不同于原作的艺术效果。

1987年-2007年间,中国共有3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此次展出38幅世界遗产主题绒绣作品,这也是该组作品18年来首次集中亮相。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1997年,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幅绒绣作品用了1000余种颜色,鲜艳明丽,在绣制过程中,绣制者用灵巧的绣针对意境进行了表达,长廊清新雅致,景深丰富,古树林立,郁郁葱葱,池塘中的睡莲和金鱼悠闲自在,水中的倒影斑斓瑰丽,给人以通透之感。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涵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4市州12个县,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参展作品《大熊猫》以中国“活化石”大熊猫为题,在绣制中,绣制者不仅注重对大熊猫的神态进行细微刻画,而且对大熊猫的毛发处理采用了全新工艺:根据大熊猫毛发的不同部位和色泽变化,运用了绒绣长针、短针、虚针和有规则、无规则半针相结合的针法以及劈、捻、拼、接、嵌、叠、飘等技法,使大熊猫毛发更具毛绒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观赏性。

1998年,上海绒绣作品《上海外滩夜景》曾装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小厅;2000年,上海绒绣作品《浦江两岸尽朝晖》装饰在上海厅大厅。此次,两幅大型艺术壁画姐妹篇同时亮相。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