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时间,全区26处科技载体,实现了入园入楼“场所码”全覆盖。这意味着,普陀辖内60余万平方米的科创场所内,以信息化手段“织”起了一张动态可追踪、健康数据全的疫情防控网,辐射了全区2万余名科技创业者和相关工作人员。
地处真南路上的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在本周首个工作日的一大早,就开启了扫“场所码”入楼的“门禁”新模式。园区总经理助理张成告诉记者,场所码的使用为园区的人员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精准的防控助力。
记者了解到,在使用“场所码”之前,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的入园管理采用“预约+查验随申码”相结合的形式。“提前登记帮助我们掌握人员的基本信息,查验随申码帮助我们了解人员的健康状况。”张成坦言,但苦于两方信息不能结合起来,一直无法实现人员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的实时一一对应。
在使用了“场所码”之后,这样的园区管理难点和困境得以“迎刃而解”。“通过扫描‘场所码’,门岗不仅可以查看入园人员的实时健康状况,在后台,我们也实时记录了人员的相关信息、入园时间等。既简化了入园提前预约申请的手续,也提升了园区智慧管理的水平,还为后期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张成介绍说。
据了解,除了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张江高新区普陀园各子园区、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全区26处各类科技载体,已经同步实现了“场所码”的全覆盖。而这样的全覆盖,从部署到落实,仅用了一天。
记者从普陀区科委了解到,自上周日下午接到通知,要求对全区6家科技园区进行场所码部署工作以来,区科委主动跨前一步,将“场所码”的部署从园区拓展到了全区的科技载体。“这是一项好事情,不仅利于群防群控,更有利于科技园区、科技载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和智慧园区建设。”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时间就梳理了“场所码”的相关使用细则,发放给了全区各类科技载体的相关负责人。
“周日下午我在群里看到了区科委老师发的‘场所码’部署通知,当天晚上,就在群里看到了‘场所码’申请、使用的说明手册电子版。真的太快了。”张成回忆道,“手册里解读得清晰明了,我们一次就申请成功了,周一一早就使用上了。”
据介绍,下一步,普陀区科委还将进一步加强和市区两级的大数据中心沟通对接,将“场所码”的使用和园区管理做结合,赋能智慧园区管理水平提升。
丁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