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洛阳正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加快打造平台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以更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承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开启了重振洛阳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平台城市的重要方面。
作为洛阳市老行政区和城市核心板块,西工区老旧小区改造数量约占洛阳市区的54%,改造和更新任务繁重。近来,西工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高质量统筹推进实施。
去年12月,洛阳市委主要领导在西工区调研时,对该区道南路70号院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创新做法给予肯定:“要认真总结推广该小区经验,优化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运营模式,真正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近日,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以《组团连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质 建设宜居宜业中心城区》为题,专题介绍西工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西工区委主要领导表示,西工区提升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洛阳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大规划、微改造、强功能、惠民生的思路,深度整合医疗、养老、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等要素,补齐软硬件建设短板,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为洛阳打造平台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西工力量”。
科学规划听民声顺民意
改出群众幸福“新生活”
老旧小区怎么改?如何尊重居民意愿,改出群众幸福“新生活”?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需求多样、主体不一、资源分散的现状,西工区遵从民需民意,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将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入改造清单,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定期组织办事处、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设计公司等多方座谈会,共同研究设计方案,搭建起居民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各方参建的沟通平台。创新“板凳会”“邻里会”等方法征询民意,“改什么”,由居民来点单,有序引导群众达成改造统一意见。通过居民会议、入户调查、业主委员会、党员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入户率平均达到90%以上。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核心。
2019年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作现场会议后,西工区立即行动,成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于2021年2月成立百城建设提质及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提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政府区长任组长。
同时,设立政策研究组、方案设计组等12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政策研究、资金筹措、方案设计等工作,形成由领导小组牵头、办事处社区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链条和责任体系。
制度机制是整体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重要保障。
西工区实施区委常委分包工作机制,实行一个常委分包一个片区,完善“常委—办事处—社区—百城办”四级分包机制,专人专班强力推进。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分类梳理工作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共同研究并明确改进措施。
加强跟踪督查考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台账制度、联审联批制度和“周报告、月通报、季观摩、年考评”等推进机制,强化落实力、执行力、穿透力“三力”落实,按照时间、质量要求,完成阶段性改造提升目标,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取得好的成效。
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西工区还创新“144工作法”(建强一支队伍、细化四项措施、夯实四个保障),即:“一支队伍”即围绕加装电梯等具体工作,形成党组织与热心带头人共同参与、合理分工的工作组。“四项措施”即在科学设计、创新模式、阶梯出资、共享共用方面,形成最佳惠民方案。“四个保障”即在矛盾调节、补偿资金、工程质量、后期管理四个方面加强基础保障,减轻群众负担,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提质成效。
“两拆三改一保留”
统筹推进改造提档升级
西工区道南路70号院,紧邻洛阳火车站,7栋居民楼约270户住户。该小区老年住户居多,加装电梯,成了群众最大的呼声。
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民心工程中,西工区聚焦出资难、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创新加挂电梯连廊、平层直接入户客厅以及相邻单元共享电梯等建设方式,为群众增设阳光房,既美观又实用,有效破解低层住户获得感差等难题,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典型经验被全市推广。
在“怎么改”方面创新工作方法。西工区敢于“破旧立新”,实施“两拆三改一保留”工作。
“两拆”即“拆违建、拆围墙”,让“小院子”变成“大社区”,实现资源共享。“三改”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服务能力”,对组团连片范围内街区的水、电、气、暖、路、通信、照明、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改造;增建公共活动场所,增加智能化设施;完善配套医疗、养老、教育、托幼等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功能完备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一保留”即保留历史保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延续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和城市记忆。
以西工兵营片区为例,西工区积极打造文旅休闲功能区的示范典型,将周边老旧小区、商业街区和西工兵营整体设计改造,深入挖掘近代文化内涵,使抗战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与弘扬,打造成一条集文化、历史、旅游、生活为一体的特色井巷,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老街区呈现新活力,实现历史文物保护和现代文化相融合。
改造过程中,西工区先后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汇报会、交底会、智慧物业试点研讨会,高标准规划设计。发挥中心城区资源积聚、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对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等资源进行发掘整合,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需求。
坚持思路创新,实施“组团连片”式改造提升,按照强弱搭配、以大带小的原则,将纳入改造提升的537个老旧小区划分为30个片区分批分步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25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约3.8万户15.2万余人。贯彻“绣花式”微改造理念,结合小区以及建筑物周边的历史文化定位,实施局部优化改造,打造与洛阳历史文化脉络相一致的城市小品。
此外,结合公共服务现代化等要求,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近3年提升背街小巷等道路87条,建成城市书房17个,小游园36个,增加城市绿地19余万平方米,建成智慧停车场51个,新增城市车位6635个,新建或改建湿垃圾处理站5座,建成乐道52.2公里,建设芳林北路党史特色文化街区、汉屯路特色文旅商业街区、“百年小街”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街区。
坚持建管并重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建设工程工作,更是一个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动员工作。
在“怎么管”方面开展综合治理,西工区通过党建引领,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探索创新“党建+物业”模式。推广“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先后设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15个,开展“红色物业”试点,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的物业服务管理体系。
架起“小区+党支部”桥梁。全面推进小区党支部建设和“邻里中心”建设,成立小区、楼院党支部近300个,建成市级街道党群服务中心4个,小区“邻里中心”11个,实现小区党组织全覆盖,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开展文艺汇演、法治宣传等活动,打造一批有温度的党群活动阵地。
“西工区老旧小区多,无主管楼院多。259个老旧小区成功改造,在于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西工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该区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深入实施服务进社区,从“建起来”到“管起来”“美起来”,以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造成效,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建管并重,融入“智治”“绿色低碳”等现代化治理理念,围绕物业管理、养老服务、垃圾分类等内容,实施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凯旋东路43号院将现有的西工党建云平台、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系统有机融合,打造“西工智慧物业模式”,对小区人员管理、车辆停放、消防安防、便民服务、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居民可通过手机上相邻e家小程序便捷申办事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推动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西工区在52个小区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放准入权限,由社会性企业来主导实施,引入新型生物法处理技术,创新积分兑换奖励等措施,动员群众参与,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绿色低碳的城市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群众有所呼,党委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党委政府有所为。”西工区委书记王进表示,西工区将紧盯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在抓好现有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完善街区养老、托幼、文化、医疗、助餐、家政、快递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一批高品质的城市家具、城市景观,打造靓丽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助推洛阳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记者 田宜龙 王雪娜 通讯员 马健婷 刘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