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神兽归巢”,青少年健康上网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随即发起暑期“网络沉迷”线索征集活动,收到不少爆料。
广州的曾小姐爆料称,自己意外发现,15岁的表妹凌晨1时仍在玩游戏。她很好奇,这款游戏设置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为什么不起作用。在其一再追问下,表妹说出了实情:她偷偷用妈妈的身份证号注册游戏账号绕开了防沉迷系统。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平台目前已普遍采用了防沉迷系统或“青少年模式”,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目的,但其中仍存在“限制不到位”“存在不良诱导”等问题。而部分平台的防沉迷又走了极端,保留的资源过于低龄化或数量过于匮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防火墙”牢不牢?
在光·遇、宝可梦大探险、梦幻西游等游戏APP中,孩子可冒用家长身份注册,绕过防沉迷系统;爱奇艺、优酷、PP视频等视频直播APP的“青少年模式”一经卸载重装,便恢复成普通模式。
据曾小姐反馈,表妹玩的这款游戏名为“光·遇”,其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消费额度等进行了限制。但在身份认证环节,该游戏存在明显漏洞。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记者在测评宝可梦大探险、梦幻西游、江南百景图等热门游戏时发现,用非本人的其他成年人身份证号对游戏账号进行实名认证,结果都能成功。认证过程中,被借用身份证号的成年人未收到任何消息提示,对身份证被他人用于游戏认证的情况毫无察觉。
除网络游戏外,视频直播类APP也是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重灾区”。虽然抖音、快手、爱奇艺等视频直播类APP早已推出“青少年模式”,但这道防火墙也不够“严实”。
比如,爱奇艺、优酷和PP视频的青少年模式“卸载即破解”——事先已设置“青少年模式”的APP一经卸载重装,便恢复成普通模式,可不限时看视频。快手、B站、虎牙、么么直播也可以通过卸载重装完成对“青少年模式”部分限制功能的“破解”。
其中,么么直播的“青少年模式”,选择忘记密码,可以直接进入到重新登录页面,再登录一次即可退出该模式;PP视频默认青少年可在6时—22时观看,但记者在22时后在进入PP视频“青少年模式”后,虽有不能观看的提示,但选择忽视提示后,仍可正常观看。
与之相比,抖音在已开启该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卸载再下载,依旧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其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抖音的“青少年模式”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推出漏洞防范机制。
建议
人脸验证“谨慎”推进
或可进行分级实名认证
201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倡议网游企业落实“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的经营规范,号召在登录账号并进行实名认证时,综合采用指纹、人脸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验证方式。如今两年过去,多数游戏APP的登录方式里还是没有加入人脸验证这一环节。
对此,腾讯健康系统产品经理阎钢回应记者,人脸识别技术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规范和安全标准,也没有更加成熟稳定的行业技术经验供参考,加之社会公众依然有较大的隐私保护担忧,“团队以十分谨慎的态度,综合考虑用户隐私、信息安全与未成年人识别需求之间的平衡,逐步探索这项前沿技术的应用”。
技术层面,人脸识别现阶段也无法做到100%精准。阎钢介绍,团队曾接触过“系统向一个存在疑似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账号,先后发起了8次人脸识别验证,结果全部顺利通过”的案例,其原因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多次‘刷’了父母的人脸,使得账号通过验证”。
阎钢认为,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需要广泛联动社会和产业力量,承担更多责任。厂商有通过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管理的责任;家长、学校、社会等也应担负起监督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义务。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效仿外国经验,在游戏账号认证等方面建立分级制度也是可行的方式。他建议,可从早教类、管控类、限制类、禁止类等方面划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网络游戏产品分级制度,其中包括实行用户注册登录实名认证分级(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身份证信息、手机号、人脸识别等)。
今年7月底,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解决“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成为重点,“卸载即破解”就是其中之一。谈及这一现象,青少年教育专家宗春山坦言,面对青少年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很多设定了“青少年模式”的商家难免会敷衍。他建议,青少年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不断补漏,才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防止未成年人过度使用。
“内容池”好不好?
在新浪微博、虎扑等社交通讯APP的“青少年模式”中仍能搜到少儿不宜的内容、仍能充值打赏;优酷、爱奇艺、PP视频等APP的“青少年模式”出现了资源数量少、低龄化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低俗、偏成人化的内容在不少APP的青少年模式下仍可见。在新浪微博、虎扑等社交通讯APP的“青少年模式”下,不少应用内的评论、私信等社交功能都被关闭。不过,搜索等少数默认保留的功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虎扑APP只对直播功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用户搜索“抽烟”“喝酒”“性感”等字眼,仍能搜出“有花臂还抽烟的女人最性感”“性感夜店礼服”“怎么约到小姐姐”等帖子。
游戏APP中,此前摩尔庄园等被曝在其社区中出现大量含有性暗示内容的违规帖。在测评新浪微博、虎扑、小红书等10款社交通讯类APP时,记者发现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仍能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部分模式声称的对未成年用户的“功能限制”并不到位。
需要注意的是,功能限制不到位不行,限制过头的操作也不可取。比如,优酷、爱奇艺、PP视频等APP的“青少年模式”对内容的限制过于严格,导致其中保留的资源出现了低龄化、数量少的情况。
具体来看,爱奇艺、优酷等给12、13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然推荐《奇迹少女》《小伶玩具》等适合低龄儿童的动画片;斗鱼的“青少年模式”下共22个视频,大部分是“全民反诈 鱼你同行”专题内容;PP视频“青少年模式”首屏推荐剧集,80%左右为《小猪佩奇》《菲梦少女》。
与之相比,虎牙APP的“青少年模式”在合理限制未成年用户直播打赏、充值等功能的前提下,开辟了“时代风采”“活力体育”“趣味科普”等细分栏目,在保护青少年的同时也兼顾了内容的丰富、有趣。
建议
平台加大优质内容供给
家长也要做孩子的“导航仪”
“既然是‘青少年模式’,就应该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内容,这样才能得到青少年认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各平台应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简单粗暴的限制,只能把未成年人逼迫到更隐匿、更小的平台,甚至使他们规避‘青少年模式’进入成年模式”。
对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对“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做了概括性规定,明确平台和网站的提示义务等。在5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要“引导和支持网站平台提供适合青少年使用模式的产品和服务”“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力度”等。
对APP中低俗内容屡禁不止的情况,《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相关部门、学校、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各方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波说,网络服务提供者在进行内容建设时,有必要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为参考,建立专属的内容审核团队,对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副主委、资深心理咨询师于东辉更关注“青少年模式”背后的教育问题。他认为,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并非“旁观者”,而需扮演“导航仪”的角色,即便有“青少年模式”存在,家长仍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观察
完善“青少年模式”已成行业共识
“建设‘青少年模式’是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题中之义。”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专家彭伶认为,“青少年模式”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上线和完善“青少年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未来这一模式也将成为各平台、网站和网络产品的标配。
“从受众的角度看,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已充分肯定了该模式存在的意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在社科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论坛透露了一组统计数据,目前未成年人群体有八成认同在APP中设置“青少年模式”;有七成未成年人愿意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
不过,未成年人健康上网、防沉迷,目前来看,只靠“青少年模式”显然不够。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根据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在登录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时应当受到相应的时间、权限、消费等方面的限制。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那么,未成年人究竟应该如何过一个不沉迷网络的暑假呢?
于东辉认为,网络和现实就像双手,如果现实美好,那么它的拉力就会强大,孩子就不容易沉迷网络;如果现实痛苦,网络就会很容易把孩子拉走,“提供孩子美好的现实世界是预防网络成瘾的关键”。
他建议低年级的孩子在暑期放松开心的同时,也要增长见识,父母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走走;高年级的孩子在放松的同时,可以做一份暑假工,接触一下社会生活。“前提是,家长要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达成一致,不能单方面去安排孩子的暑假,毕竟暑假是孩子的暑假,不是家长的。”于东辉说。(记者 许隽 周中雨 实习生 曹予 许凌)